四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四年级科学《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科学《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篇1

  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感知植物世界的多样性,进而了解植物的共同特点。

  2.设计并开展植物的蒸腾实验,感受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探究植物的共同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比较、查阅资料和开展研究性活动等方法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1~3盆、没有叶的植物1盆、塑料袋、研究记录表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1.谈话:上学期我们研究了凤仙花的一生,你了解了凤仙花的哪些事?

  2.梳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作出有条理的描述。

  (1)生长过程。(种子 → 芽 →苗→开花→结果)

  (2)身体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需要一定的营养成分。(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

  (4)能繁殖后代。(种子繁殖)

  3.提问:除了凤仙花,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根据学生回答记录植物的名称。

  4.探究:这些植物和凤仙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完成记录表。(提供盆栽植物供学生观察)

  5.研讨:植物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二、探究叶的蒸腾作用

  1.现象:出示一盆事先用塑料袋套住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提问。

  2.归纳问题:

  (1)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  假设:水是从植物的叶里蒸腾出来的。

查看全文

四年级科学《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

四年级科学《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设计 篇1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查看全文

四年级科学《温度计的秘密》教案(精选2篇)

四年级科学《温度计的秘密》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课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做个“温度计”研究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部分:表达交流,归纳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和阻力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 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初步运用热胀冷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四、教具准备:

  带胶塞的烧瓶、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橘子、水槽、酒精、温度计。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出示一杯温水)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

  (出示不同温度的水)分组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二)学习新课:

  2、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水的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

  (1)提问:在测量中你会发现哪些问题?

  (2)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可以随时变化?

  (3)由学生提出假设

  (4)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5)组织讨论:你准备用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探究?(填写观察记录)

  (6)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出示探究提示卡。

查看全文

四年级科学《凸透镜》教学设计(精选2篇)

四年级科学《凸透镜》教学设计 篇1

  【教  材】青岛版五年制课本四年级科学教材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三)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放大镜,滴管,盛水的玻璃杯

  制作材料:土照相机制作材料

  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

  本课有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由一个问题引出,即“怎样才能让蜡烛火焰的像呈现在纸屏上”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一份实验记录表。体现学生实验前的猜想和全面记录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发现。

  拓展活动中,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让学生了解到透镜的种类繁多,功能的特点,让学生把课堂研究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让学生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出示谜语: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

查看全文

四年级科学《形形色色的动物》说课稿

《形形色色的动物》说课稿体育东路小学   涂先钦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形形色色的动物》。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关于教材•        本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有生命的物体》单元的第二课。•        教材内容有 3部分。1.对形形色色的动物进行分类;2.分类活动过程;3.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        其中了解动物的特点、给不同的动物分类是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的重要基础。关于学生•        小学生天生地对动物感兴趣。•        上一课学生观察和调查了猫、鸽子、甲鱼、青蛙、金鱼、蜻蜓等6种不同的典型动物特征。•        学生在生活动中认识了很多动物,但较少像科学家那样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活动。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结合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l        知道世界上各种的动物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都不同;

l        初步认识常见的六类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的主要特点。过程与方法:l        能用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道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l        尝试操作概念图软件给动物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        愿意对照科学的研究成果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l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形成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l        采用开放式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l        学生自行操作多媒体软件进行探究,实现做中学、乐中学。l        运用图片、表格等,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四、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完成教学活动。(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课前,我利用幻灯片自动播放功能循环播放大量动物图片,精美的画面,加上优美的背景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拉近了学生与动物的距离,激发了大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二)尝试分类,说出方法世界上的动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我们怎么去认识它们呢?能够每一种都去观察研究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不可能”。我趁热打铁:“我们有没有认识动物最好的方法?”同学们很自然地说出了给动物分类。为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发散思维,我先让学生自定义分类标准,在电脑上给动物分类,结果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法:第一种:运动方式爬的、游的、飞的……第二种:繁殖方式   卵生、胎生第三种:足的数量   2足、4足、6足……第四种:食性  草食、肉食、杂食   ……对于每一种答案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告诉他们,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三)找出相似,归纳特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我让学生利用概念图找出和上节课了解的6种动物相似动物分别放在一起。通过汇报交流,我发现他们对一些动物的分类很快就达成共识,而对另外一些就模棱两可,结果如下:达成共识的有争议的狮子、豹子、乌龟、鱼、蝴蝶、蟾蜍、小鸟、鹦鹉、蜜蜂鸭子、蛇、蚂蚁、娃娃鱼、对于能够达成共识的,我请他们说出这样分类的理由,这些动物哪些有地方相似,归纳出该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种类              共同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有鳞片两栖动物小时候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爬行动物肚皮贴地爬行,卵生鸟类全身有羽毛,一对翅膀,有喙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全身长毛昆虫类有3对足、卵生对于有争议的动物,对照每类动物的动同特征,再作判断。好多同学都认为鸭子是两栖动物,我让学生讨论:鸭子与青蛙相同的地方?鸭子与青蛙不相同的地方?明确了两栖动物的概念,而且知道青蛙皮肤裸露,鸭子有羽毛,属于鸟类。蚂蚁有3对足,应该属于哪一类呢?同学们都能做正确判断。(四)整合提炼,拓展交流动物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多种多样,那么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的特征呢?整合前面的内容和第一课的知识,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把找到的动物共同特征填写在书的第5页的表格里面。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同学们很快找到了10多条,但其中有些是零散的和不完整的,例如:动物都有眼睛、有嘴巴,我适时点拨:这说明动物都有一定的身体器官。通过汇报交流,我们梳理出动物主要的5方面共同特征:都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能够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分类,我特意出示了两种动物的图片:鲸鱼和蝙蝠让学生进行判断,鲸鱼:有人说是鱼类、有人说是哺乳动物,我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在争辩和讨论中,大家对这两类动物的特点更加清晰和明确。对于蝙蝠属于哪一类动物,我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进行引导。通过图片看到:蝙蝠身上的毛不同于鸟类的羽毛,口中有牙齿,属于哺乳动物。回顾整个上课过程,由于让学生使用电脑,利用概念图软件给动物进行分类,大家的探究活动都非常投入,大量直观的图片,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民主讨论、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也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查看全文

四年级科学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3.能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盐的沉降”的探究实验。
4.能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结晶盐。
5.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
6.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和发现,并能通过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教学难点: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饱和盐水、玻璃棒、水、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观察实验用:饱和盐水、筷子、蒸发皿等蒸发器材、放大镜、食盐等。
 
教学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出示放置在教室内的饱和溶液,小组观察现在的溶液与几天前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到:从水在玻璃杯壁上留下的痕迹,推测出水分减少了;看到了有一些白色颗粒沉淀出来。
提出问题:沉淀的白色颗粒是怎样来的,水分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沉淀的盐是原先被溶解的盐,而不是后来加入的;水分是被蒸发了,而不是人为倒掉了。
 
进一步提问: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有关吗?有些学生认为:水分蒸发是阳光照射的结果,盐的沉降是由于盐粒本身的重量,慢慢沉降出来。
 
2.提出假设: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的减少有关。
 
3.小组设计实验:选择加热蒸发实验时教师强调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给盐水加热时应在水分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否则,就有可能使蒸发皿中的食盐飞溅,影响后续观察活动,还要特别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以及防止被烫伤。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