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亚非文化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精选2篇)
古代亚非文化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史诗和诺亚方洲舟的神话。
2.通过纵向(例如归纳古埃及的文字、历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横向(例如归纳整理古代亚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两方面的学习,掌握古代亚非文化的成就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化的成就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通过对古代亚非文字、天文、建筑等方面的成就的讲述,使学生懂得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亚非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些成就产生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也充分说明亚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地位:
亚非文化是古代奴隶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重点:
古代东方文字及影响:
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东方文字的产生是亚洲文明的标志之一。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种历法以后几经修改,成为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历法。
教法建议
关于文字:
教师在授课中要突出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特点,明确古代文字对后来世界文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腓尼基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人类历史的开端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精选2篇)
人类历史的开端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设计示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问:请大家回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种远古人类?(北京人)那么,北京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历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
一、 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一般把这一阶段的人类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第一页的表格和图片。明确我们中国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回忆他们在体态,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随着晚期智人的出现,现代人种在体型、肤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这种差异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古印度社会的雅利安人和现代社会的德国纳粹党人所宣扬的人种高贵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人们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按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呢?
二、 氏族公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氏族。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曾经接触过氏族这一概念。请问:在氏族中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按血统关系组成固定的集团。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氏族公社的发展中,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
请同学们思考划分这两个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起初,妇女在食物采集和家务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是母系氏族。之后适合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父系氏族最终取代母系氏族。
三年级教案荷花(通用11篇)
三年级教案荷花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
(2)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3)通过老师的指导,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锻炼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
教学难点:
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3、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4、画纸、彩笔。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通用2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发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雅各宾派的措施,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拿破仑战争。
思想认识: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背景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通过对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步入深入事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拿破仑等的功过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教材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碍,第三等级反对特权等级,启蒙思想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政府财政危机等方面说明法国的专制统治陷入危机,必然爆发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法国革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及其评价.
2.拿破仑的对内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拿破仑的对内措施使法国摆脱困境,巩固并发展了大革命的成果。早期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尤其拿破仑统治和对外战争对整个欧洲影响深远.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集锦(精选15篇)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集锦 篇1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爱”为教育主线的课文。因此,我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语言,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英子的情感变化,进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我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身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华,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教材分析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掌声”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课前通过预习,能初步认识一些生字。但对于体会英子的内心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从而感悟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感悟”、“移情体验”、“想象拓展”等方式学习课文,指导他们用“抓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过程,进而领悟掌声的巨大作用。
西亚的封建国家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精选2篇)
西亚的封建国家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奥斯曼土耳其国家的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和拜占廷帝国灭亡,奥斯曼土耳其的强盛。
通过学习伊斯兰教创立以后阿拉伯世界的变化(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使学生掌握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影响,正确认识宗教的作用;通过学习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使学生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
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创立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通过学习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使学生认识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长期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崛起对于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后的两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的历史。阿拉伯帝国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来自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阿拉伯帝国传播到欧洲最终成为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最为重要的工具的;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则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这就迫使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去开辟新的航路,而新航路的开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世界的面貌。
重点分析
①伊斯兰教的创立是重点。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后产生的,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它在当今世界尤其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中(西亚、北非)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