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思考 激情引读──《灰雀》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12篇)
引导思考 激情引读──《灰雀》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
【具体案例】
《灰雀》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对话部分。
师:当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他是怎样问男孩的?小男孩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答。(读课文第二至第十自然段)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生1:小男孩为什么开始说“没看见”,后来说“会飞回来的?
师:你有一颗爱思考的头脑,很好!请你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吧!并在问题后面写上你的名字,因为它是你发现的。
生2: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的说?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真棒!你也上来说吧!
生3:小男孩怎么会那么肯定的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你也很会动脑筋,真不错!上来吧!
师:同学们,黑板上有三个充满智慧的问题,你们会帮助解决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注意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师:好!同学们刚才交流地很激烈,谁愿意来告诉老师?
生:我想回答第一个问题,开始,小男孩怕被责怪,所以说没看见。后来,他看列宁那么关心灰雀,所以想把灰雀放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列宁关心灰雀呢?
生:读列宁说的话。(“那一定是飞走了…它怕冷”)
师:列宁说这话的时候心理会怎么想?心情怎样?
生:列宁想灰雀到哪里去了呢?他心理很担心。
师:是呀!老师也开始担心了,谁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面色忧郁)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十分关心灰雀.还有谁也关心灰雀呢?
师:这么多同学呀!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读.(语重心长)
《水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2篇)
《水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数字化实验室条件下探索水质对生物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感受生物实验的乐趣,从中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和设计实验的方法。学会进行知识迁移,用生物方法判断未知水样是否受到污染,会用传感器测定未知水样的指标并作出一定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小组分工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希望通过这节实验课,学生能够切身体会水质污染对生物产生的影响,从而关注周围的水资源,自觉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引入——课本实验——未知水样探索——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小结
教学过程
1、引入:
学生看一则近期的新闻图片
在一星期以前,一场灾难降临在西安市某镇的渔民身上。一天早晨,他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养在鱼塘里的鱼全都翻着白肚皮,死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鱼塘上游是一家镇集体企业性质的化工厂,该厂购进原料进行调配生产农药。5月9日,厂里机器发生故障,工人对清洗完机器的污水处理不当,致使污水直接排出,由于污水中含有农药成分,使下游3个鱼塘出现死鱼现象。我们知道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自然水体水质的改变,可能给水生生物的生存带来影响。今天我们来实验探索水质对生物的影响。
以一则近期的发生的水质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具体事例作为情景引入,既能使学生从情感上体会到水受到污染后给人带来的直接影响,又能使学生快速的了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学弈》教案设计及反思(精选15篇)
《学弈》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1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孟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日月明》教学案例及反思(通用12篇)
《日月明》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
【教学案例1】
师:(课件出示大大的火字)这是什么字?它是怎么造出来的?
那如果森林着火了,你说该怎么办呢?
生:用灭火器把它熄灭;用水枪灭掉火;用衣服扑打……
师:大家看古人用什么来灭火呢?(课件出现树枝灭火的动作过程)原来“灭”字就是在火上加了一根树枝,真有意思,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字,你们想学吗?
【教后反思】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这首优美乐章的前奏。课伊始就用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是此设计意图之一。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显然为本课会意识字做了很好的铺垫,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此为设计意图之二。引导学生发现会意字的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课文其他会意字成为可能,此为设计意图之三。
【教学案例2】
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哪个会意字的规律就讲哪个字。老师作适当点拨。如:
1、明:课件演示(太阳和月亮都很明亮,它们在一起就更明亮了。)
2、休:一高一矮两学生演一演。
3、人——从——众: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扩词理解。
4、尘:学生用手轻擦桌面。
5、尖:联系旧知,板画“草芽”、“小船”。
6、林、森:出示森林画面,练习说一句话。
7、男:演一演在田里干活的样子。
《鲸》教学实录及反思(通用17篇)
《鲸》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1
(一)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生:是鲸!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鲸文章。(板书课题:鲸)提起鲸,你们最想知道些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一些思考。
生:我想知道鲸有多少种?它们生活在哪里?
生:我想知道鲸有多大、多重? 生:我想知道它们吃什么?怎么睡觉?
生:“鲸”字是“鱼”旁,它是鱼吗?
生:我知道鲸不是鱼,但不知道为什么说它是哺乳动物?
生:我想鲸一定很可爱,它们可以为人类带来些什么?人类与它们的关系好吗?
……
师:同学们对鲸这么感兴趣!咱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些哪些疑问?读后,还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生:我们发现作者已经在第三小节介绍了鲸的种类,第一小节介绍了鲸的大小,第四小节介绍了鲸吃什么,第六小节介绍了鲸的睡觉情况。
生:通过读文章,我知道鲸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
师:才读了一遍,你们已经解决了自己不少疑问,真了不起!咱们再细读一遍,看看还有哪些我们没想到的知识,作者也向我们作了介绍?
(学生:作者还告诉我们鲸是胎生的,靠吃奶长大。
生:我补充!文章还介绍了鲸是怎样变化的和鲸怎样呼吸。
师:能具体说出分别是哪一小节吗?
生:第二小节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第五小节介绍了鲸的呼吸,第七小节介绍了鲸是胎生的。
(完成文章结构的板书)
师:太棒了!你说“鲸是怎样变化”的知识,我们称为“进化过程”对照同学们的提问,还有些什么知识作者没有介绍?
《5、4、3、2加几》教案及反思(通用2篇)
《5、4、3、2加几》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第110页例1、例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运用迁移,掌握5、4、3、2加几的加法。。
2.能应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3.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数学城堡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 出示动物口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进行。
9+59+38+58+37+4
9+49+28+47+56+5
2、 电脑出示一个数学城堡,数学城堡上写有“5、4、3、2加几”。告诉学生要成为城堡的主人,必须闯过一些关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数学城堡主人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第一关:5+7=□ 5+8=□ (课件出示)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现在谁来闯第一关,说说口算5+7时应该怎样想?”
先同桌两人互讲自己的想法,再请几个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对于各种想法都要给予肯定,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哪一种想法最好。
教师评价:在用“凑十法”进行口算时,一般是“看大数,分小数”。如果第二个加数比第一个加数大,可以用交换位置的方法口算比较快。
2、第二关:4+8=□ 3+9= □ (课件出示)
指名几个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用词准确、表述完整,教师板书口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