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案

时间:2025-04-05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精选12篇)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数据等资料,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据地图说出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要的铁路干线名称、分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教学难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名称。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中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教学重点,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总结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堂上多用实例练习加以巩固。“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需要给学生提供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以及充足的练习,帮助他们去理解和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和分布。例如,可以设计虚拟旅行,让学生在模拟旅行中掌握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铁路干线空白图让学生填图。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老师:播放音乐“我要去西藏”,同时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青藏高原上的铁路、当地的特有动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萨布达拉宫。

  设计目的:音乐轻松、优美、欢快,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这些音乐、图片,为进入新课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的完成埋下了伏笔。

  引入新课

  老师:我们现在去西藏拉萨困难吗?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众多的交通运输方式中,我们如何做好最佳选择和线路换乘呢?为什么青藏铁路修了那么久?铁路的修建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交通运输”这一节。

查看全文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通用5篇)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查看全文

最新八年级地理欧洲西部教案范文(精选2篇)

最新八年级地理欧洲西部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一、能在空白图上填写出该地区主要的内海、半岛、山脉和平原。

  二、能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气温、降水图分析该地区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三、能在空白图上填写出多瑙河、莱茵河的发源地、流经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能说出这两条河流的经济意义。

  教学重点

  一、该地区气候深受海洋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二、该地区气候自西向东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

  该地区气候深受海洋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媒体

  板图+多媒体计算机+挂图+录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讲解】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为等高线。假如与海洋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叫做等距海线。

  【提问】假设某地区有一块陆地,如图,请在这幅图上以200Km为间距画这块陆地的等距海线。(学生作图)

  【提问】请你读34页图13.1,以200Km为间距画非洲的等距海线,找出距海最远的地方距海约多少千米?

  【提问】请你读53页图14.3,以200Km为间距,画欧洲西部的等距海线,找出距海最远的地方距海约多少千米?

  【讲授新课】

  位置

  【提问】为什么欧洲西部各地距海近?(面积小、海岸线曲折,像亚欧大陆伸出的大半岛,三面临海。)

  【讲解】欧洲西部各地距海近,像亚欧大陆伸出的大半岛,是欧洲西半部自然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

  【板图】欧洲西半部轮廓图

  【板书】第十四章 欧洲西部

  【提问】欧洲西部海岸线十分曲折,有许多半岛和岛屿。主要的半岛有哪些?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主要的岛屿有哪些?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二、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精选2篇)

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 篇1

  很多人不知道说课稿怎么写?格式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精选3篇)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

  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导入】

  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教学过程】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师出示答案)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