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 教案(精选12篇)
看雪 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读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看课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前鼻音。
三、认记生字
1、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
2、借助偏旁认记。
四、巩固练习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包括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中国台湾的风景名胜,中国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国台湾的`资料。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中国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看雪》教案(通用17篇)
《看雪》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湖心亭看雪》在中国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学习这样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绘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作为一篇文言文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一窥作者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故,设计本文授课,我的目标中心定位为“读”读准音节,也就是落实基础;读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读出情感,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这也就成为本文的授课重点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PPT1展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哪一个同学能够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生1、评价)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夏天的西湖确实是美轮美奂
PPT1展示“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但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来西湖之胜还是雪后之境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一起领略雪后西湖的魅力
二、 整体感知:(落实目标1、2)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认真听老师诵读课文,完成其中的第一题
PPT2展示画面及播放配乐
师范读课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准字音集中学生注意力;读出情感为下面讲解做铺垫)
《看雪》教案(精选15篇)
《看雪》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和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做的雪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雪》。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了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我知道了中国台湾是我国的领土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地貌复杂,那里物产丰富了,我们称它为宝岛。那里属于属亚热带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气温在12~18度,很难看到雪的,不像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有雪花飞舞。
2、出示动画图1,师:是啊。当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板书:中国台湾
生:雪景真美啊!雪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们怎么从来没看见过雪呢?到底哪儿可以看到雪呢?
二、读悟课文3~11自然段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所想的所说的和同学们一样了,请大家打开书p52页,自由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课文中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大家边读边想:他们的话该怎么读呢?
1、检查初读:(1)师:老师也找了找,是这几个句子吗?大屏幕出示四个问句。
《看雪》教案(精选12篇)
《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看雪》教案(通用14篇)
《看雪》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能体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1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课件:张岱的介绍。)
(二)预习检查:
1、西湖名诗大拼盘。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2、字词障碍一扫清。
①请一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②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③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齐心协力疏文意。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三)赏读课文:
《看雪》教案(通用19篇)
《看雪》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第2、9自然段,通过清静的创设对重点词句地结合表达,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学准备
1.收集中国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书写:“雪”
师:老师写一个字谁认识请你快速读出来。 5分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和拓展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你能帮他们找到朋友吗?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师:从大家刚才读词语的情况,老师看出来你们对语词的情况掌握的还是很好的,下面你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自己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一想,哪的小朋友想到哪去看雪。
师:谁来说说,哪的小朋友想到哪去看雪?
生: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
3、进行板书: 看 雪 3分钟
中国台湾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