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的发展》复习教案(精选2篇)
《亚洲经济的发展》复习教案 篇1
一、概况
二战后。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二、东亚和东南亚
(1)概况:①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它们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②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实现工业化,引起世界瞩目。
(2)新加坡:①独立:原是英国殖民地,1959年获得自治.后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1965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②经济措施: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③结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为现代化工业国。
(3)韩国:①60年代始,以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日标。②大力引进外因资本和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4)泰国、马来西亚等: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5)共同原因及存在问题:①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②问题: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风险增加。
三、印度:①50年代以来,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努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经过几十年奋斗,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粮食基本自给,科技成就较大。③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教材教法(精选2篇)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教材教法 篇1
第十六课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第三世界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的事件,对于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亚洲经济的发展在第三世界中非常突出,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所用发展中国家借鉴。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时间跨度较大,从50年代中到90年代初。教材三目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对初中学生由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教学可以播放经过编辑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分析。
亚洲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在教学中应引起学生注意。对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应更多地结合当前实际,调动学生参与。
教学重点:
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亮点。对第三世界的崛起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为推动亚非国家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亚非会议是在亚非国家纷纷独立,各国之间出现了联合进行反帝、反殖斗争愿望的背景下召开的,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与团结;此后,许多中小国家纷纷开始摆脱了大国的控制,走上了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自己利益的道路。因而,这次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性事件。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篇1
第十六课 示例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韩国经济的发展;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对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和影响的认识、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新加坡与韩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一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抓住机遇,吸收外资和技术,依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是东亚、东南亚经济起飞的重要经验。
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复习提问】
运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千里马等汽车的图片。提问:这些汽车是我国与哪国合资制造的汽车。(韩国)
【导入 新课】教师指出汽车工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它的形成是在60、7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的经验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讲授新课】
一、第三世界的兴起
1.亚非会议
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主要是因为与会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使会议难以顺利进行。“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发展。“存异”是指与会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周恩来的讲话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原则,使与会各国更了解中国、更相信中国,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因而,使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成功。
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1
初一地理下册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和国家的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本节课是学习世界区域的第一节,也是今后自己学习其它大洲的标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进行教学,其次,在本节课我侧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学案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主要地形、河流、湖泊,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我首先让学生依据陆高海深示意图归纳出亚洲的地势特点,
2、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得出结论,效果明显。例如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并进行归类,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间向四周流。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了结论效果比较好。
3、注重课堂教学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边讲边巩固的方法,并落实的笔头上,尤其是“亚洲地图”的填图练习,学生学完之后会有所收获,知道重点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总体来看大部分同学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很高。但也有部分同学对地图的方向感不掌握,对地图上给予的信息不能有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16至18世纪的亚洲(精选4篇)
16至18世纪的亚洲 篇1
教学目标
1.德川幕府对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德川幕府的对外政策;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 16 世纪末朝鲜的社会矛盾;日本两次进攻朝鲜;李舜臣和邓子龙;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阿克巴改革;奥朗则布和他的宗教政策。
2.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16-18世纪,在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先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时,亚洲国家仍处在封建专制社会时期,并且,封建统治得到了加强。东方世界的历史发展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这一落后终将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3.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 16 世纪东方世界的历史进程以明显地落后于西方,落后是要挨打的,这就是近代东方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根源。同时,通过要求学生查阅李舜臣、邓子龙的英雄事迹,以激发学生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一则反映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东方国家的发展状况,力图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突出东西方国家的差距:虽然绝大多数东方国家处于独立地位,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控制、闭关自守、独立发展的各占三分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的侵略;二则为19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埋下了伏笔。
重点分析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本课重点。日本是中国的邻国,16-18世纪的日本,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与中国极为相似,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历史状况,对后面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以及日本在亚洲、世界地位的变化与影响至关重要。
《亚洲经济的发展》复习教案
一、概况
二战后。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二、东亚和东南亚
(1)概况:①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它们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②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一跃实现工业化,引起世界瞩目。
(2)新加坡:①独立:原是英国殖民地,1959年获得自治.后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1965年成为独立的共和国。②经济措施: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③结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为现代化工业国。
(3)韩国:①60年代始,以五年计划确定经济发展日标。②大力引进外因资本和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4)泰国、马来西亚等: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5)共同原因及存在问题:①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②问题: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