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教案

时间:2025-04-05

《雅舍》教案

教学目标 :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

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

3、体会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

2、探讨本文细节描写的技巧,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

2、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并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

1、让学生心中有个概念,什么是“雅”

美好的,崇高的,不粗俗的

2、学生结合预习,讨论作者写雅舍时,描写了雅舍的哪些方面,又有河特点,并试着用“雅”的内涵去评价它,由此引出,雅舍在形上好像不雅的

建造:简陋

环境:荒凉

陈设:简朴

总结:由此可见在形态上雅舍是不雅的

3、但作者为雅舍取名为雅,雅在何处呢?引出本文的神是真雅、大雅,其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

雅:

月夜之趣:幽极

友访之趣:情真

细雨之趣:朦胧

陈设之趣:不俗

写作之趣:自由

总结:本文实际上是写雅事雅趣

4、简要地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出闲适小品,并引导学生对闲适小品的意义进行评价

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可见,舍只是情感的依托,雅舍的美是因为作者内心有雅的情怀,一种对生活体验后感悟到的美。顺便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讨论,作者透过文本具体表现出来的是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5、品读3、4段,分析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声音、动作

查看全文

雅舍

一、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

3.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二、教学设想

1.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言简意丰、谐趣横生语言特点。

2.安排2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县。名治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程淑。1915年进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曾入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49年到中国台湾,历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中国台湾编辑译馆馆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有《小品卜、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1939年4月随国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迁来重庆北碚,1940年同社会学家吴景超夫妻在北碚主湾(今梨园村)购置平房一栋,以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命名为。1943年梁的夫人程季淑车子女也由北京来此团聚。“难舍”系砖杆木架,瓦顶尖壁,有尽6间,分高低两蹬,梁实秋佳一室一厅,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却宾客盈门。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今,热闹非凡。梁实秋在寓居了7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小品》为其成名之作,名噪于世,久传不衰。1949年梁实秋去中国台湾,将在此写作的34篇小品汇编成专集出版,仍定名为《小品),深受读者欢迎,后再版达60余次,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梁实秋在中国台湾又继续写作出版了《小品续集》、《小品三集》、《小品四集》,并以难舍为名,系列出版了《杂文》、《难舍译丛》、《怀旧》等专集,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难舍小品》流传。因此,之名也不胫而走,随《小品》名噪于世。

查看全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精选6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篇1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在《雅舍》已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鲁迅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在《雅舍》已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鲁迅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