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精选12篇)
《促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三、教学设想: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三)检查预习(四)疏通课文(五)布置作业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纠正补充翻译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例如:通假字(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一词多义(略)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3、抄写课文注释学生回答蟋蟀;促织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然后交流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激发兴趣掌握促织的概念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促织》教案(通用16篇)
《促织》教案 篇1
《促织》
文题解读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
《促织》教案(精选17篇)
《促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三、教学设想: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三)检查预习(四)疏通课文(五)布置作业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纠正补充翻译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例如:通假字(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一词多义(略)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3、抄写课文注释学生回答蟋蟀;促织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然后交流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激发兴趣掌握促织的概念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促织》教案(精选12篇)
《促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三、教学设想: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三)检查预习(四)疏通课文(五)布置作业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纠正补充翻译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例如:通假字(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一词多义(略)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3、抄写课文注释学生回答蟋蟀;促织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然后交流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激发兴趣掌握促织的概念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促织》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三、教学设想: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三)检查预习(四)疏通课文(五)布置作业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纠正补充翻译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例如:通假字(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一词多义(略)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3、抄写课文注释学生回答蟋蟀;促织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小组代表然后交流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激发兴趣掌握促织的概念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促织》教案
《促织》
文题解读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