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教案

时间:2025-04-05

《溶液》教学反思(通用6篇)

《溶液》教学反思 篇1

  初四化学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确定从书上的知识看太简单无味,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部分同学感觉不宜理解,不宜找出溶质是什么?溶剂的质量是多少?因此,我今年试着在讲完溶液的组成后,练习:将铁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刚开始,部分同学认为此时的溶质是铁,溶剂是稀硫酸,但通过讨论分析后,90%的同学明白了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物理变化,溶质、溶剂如何确定;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变化,则溶质、溶剂如何确定。紧接着又练习石灰石放入稀盐酸溶液中溶质、溶剂如何确定?再进一步分析比较溶剂的量如何?

  由于对溶液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节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并为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溶液》教学反思 篇2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查看全文

溶液的有关计算(精选2篇)

溶液的有关计算 篇1

  考点说明1.  掌握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2.  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相同溶质的不同溶液相混合等过程中的计算。知识整理

  计算类型

  依  据

  内  容

  计 算 式1.基本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m水、m质、m液及ω互换ω=(m质/m液)×100%=[ m质/(m质+m水) ]×100%2.与溶液密度有关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密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ρ、m质、m液及ω计算ω=m质/(ρ·v液)×100%3.稀释计算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溶液加水稀释计算m1×ω=[m1+m水]×ω2

  1.  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质在溶液里的相对含量。当溶液的质量一定时,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也越大;当溶质的质量一定时,溶液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就越小。计算时的注意点:(1)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而不是体积比,若是体积,必须先用物理公式ρ=m/v进行换算,然后计算;(2)      在运算过程中,质量的单位要统一;(3)      因为通常溶液均为水溶液,所以溶质应为无水的物质;能与水反应的物质,其溶质应是反应后的生成物,而不是原来加入的物质,因此计算时应先算出反应后的生成物的质量。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加溶质,另一种是蒸发溶剂(即浓缩)。溶液稀释的方法是加溶剂。经典例题例1.将1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缓缓倒入100ml水中,搅拌均匀,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该题是将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可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原则进行计算。应注意先将溶液体积换算成溶液的质量。浓硫酸的质量=100ml×1.84g/ml=184g浓硫酸中溶质的质量 =184g×98%=180.32g稀硫酸的质量是浓硫酸质量加上水的质量184g+100ml×1g/ml=284gω(h2so4)=(180.32g/284g)×100%=63.5%【答案】稀释后浓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63.5%。例2.常温下将10g下列固体与90g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a.胆矾    b.氧化钙    c.氧化钠    d.硝酸钾                   (   )【分析】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键在于判断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同时求出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各是多少。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下列几种情况需要考虑:①物质在溶解时没有生成新物质且该不含有结晶水,溶质为物质本身,如kno3,其质量分数等于[10g/(10g+90g)]×100%=10%;②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应为无水物,结晶水成为溶剂的一部分,如cuso4·5h2o,这种情况溶质的质量减少了,故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③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溶质为生成物,如na2o溶于水,溶质质量为naoh,溶质的质量分数>10%;④溶质质量分数还受溶解度的影响,如常温下将10g氧化钙溶于90g水充分混合,虽然cao与水混合后溶液中溶质为ca(oh)2,但其质量分数却比胆矾溶液水所得溶液得溶质质量分数小,这是因为cao溶于水生成的ca(oh)2微溶于水,只有极少量的ca(oh)2溶解于水。

查看全文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归纳(精选2篇)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归纳 篇1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查看全文

7.1 溶液(精选14篇)

7.1 溶液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并整理归纳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查看全文

7.1 溶液(通用15篇)

7.1 溶液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并整理归纳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查看全文

第一册 溶液(精选4篇)

第一册 溶液 篇1

  单位

  中学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