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容
2017-05-08引导学生化解嫉妒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正确的比较系统。培根说过,嫉妒总是与人我的比较俱来的,没有比较的地方就没有嫉妒。比较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比较系统。如果一个人的比较坐标系很小,也就意味着其比较的范围很小,他(她)很自然地会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近距离比较,就很容易心生嫉妒,从而产生无穷的内磨擦和内消耗。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比较系统足够大,则预示其比较的范围很大,他(她)就会跳出自身的小圈子,在全行业、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远距离比较。由此,其心胸与视野自然就会开阔起来,嫉妒之情也就随之消除。这就是说,我们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化解嫉妒、塑造宽容品质,关键在于能否引导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比较坐标系。
3.尊重错误,珍惜向错误学习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种种不宽容现象,它或者表现为容不得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者表现为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实际上,犯错误是人的天性,而且是一种颇具价值的天性。甚至可以说,缺少这一天性,我们将不可能做成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因为正是通过在正确和错误之间进行选择才使我们的思维向前发展。并且,错误往往给人创造新的机会──尝试新方法的机会。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如果不经常犯错误,其自身所蕴藏的潜力就无法发挥。
怀有这样的理念,自然就需要尊重和珍视别人的错误,接受并感激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此,就向宽容走近了一步。
当然,以上各项教育措施能否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修养如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他(教育者──笔者注)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注: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50页。)这就要求教育者率先垂范,以宽容滋养宽容。
(《教育研究与实验》XX年第3期)
二、宽容与嫉恶如仇(王蒙)
近年来学术界颇有人提倡宽容,与此相同,也有青年朋友提出拒绝宽容。对此,我的看法如下:
要提倡的宽容是指文化政策层面上,对于文化工作的领导层面上,学术与文艺上不同的思想、观点、风格、流派共存而又相争的层面上,一般宜宽容而不宜苛刻压制。简单地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待不同的思想观点流派,在遵守宪法与法律的前提下,应该抱宽容的态度,以保障与学术文化命运攸关的合法的学术自由与创作自由。
宽容的提出是针对多年以来的连年政治运动,是针对意识形态领域里“左”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是针对“文革”中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是针对动不动给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艺术追求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的错误做法,它是有感而发的有的之矢。
宽容的基本依据是基于如下的认识:即在学术文化的一系列问题上,人们是不可能一次完成对于真理的认识的,考虑到学术文化问题上见仁见智、多元互补的规律,考虑到对于学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全人类的、历史的、曲折的与逐渐积累的过程,考虑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我们中国在发展学术昌明文化的正反两方面或多方面的经验,人们愈益认识到,在对待不同的学术文化思潮观点流派的时候,还是宽容一点儿民主一点儿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