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容

2017-05-08

当然,宽容不应该被理解为无止境、无原则的。因为“无限制的容忍必定导致容忍的消失,如果我们把无限制的宽容甚至扩大到那些不宽容者身上,如果我们不准备保卫宽容的社会,使之免遭不容忍者的侵犯,那么,容忍者就会被消灭,容忍亦随之不复存在”(注: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因此,宽容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是有价值的,才值得在主体性教育中予以培育。
(三)
美国著名作家房龙先生将现代的不宽容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于懒惰的不宽容,它最为普遍。这种不宽容导致人们习惯于乃至依恋既定的东西,从而使抱有新思想的人成为人类的敌人。第二类是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它比第一类更为严重。“无知的人仅仅由于他对事物的一无所知便可以成为极其危险的人物。但是,他如果还为自己的智力不足措辞辩解,那就更为可怕。他在灵魂里建立起了花岗岩的堡垒,自我标榜一贯正确,他站在咄咄逼人的要塞顶端,向所有敌人(也就是不苟同于他的偏见的人)挑战,质问他们有什么理由活在世上。”第三类不宽容是由自私自利引起的。实际上它是嫉妒的一种表现。(注:房龙著:《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40~143页。)据此,为塑造和完善学生的宽容品质,应教育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克服偏见,养成客观理智的科学态度
在上述三类不宽容中,前两类实际上都是由偏见引起的。所谓偏见是指人们对某人(某事物、观念)所持的未经检验的观点或信念。它或者与经验相悖,或者与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相悖,或者不符合客观实际。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偏见的途径有三:一是激励学生加强知识学习,开拓认知视野。因为“只有通过知识的增长,心灵才能从它的精神束缚即偏见、偶像和可避免的错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注:波普尔著:《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二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差异。宇宙是无限的,知识也是无限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和真理的局限性,应该懂得与其他真理共存,用其他观点来检点自己。据此,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尊重差异,宽容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某事某物所持的观点与态度,力求以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去思考问题。这既是使个体摆脱偏见的积极途径,也是防止因旧参照系的摧毁而导致个体心态失范进而陷入非理性状态的有效手段。概括起来,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客观理智的科学态度。
2.化解嫉妒,建立正确的比较系统
如上所述,第三种类型的不宽容是嫉妒的一种表现。因此,为了在主体性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宽容态度,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化解嫉妒。罗素指出,在普通的人性特点中,嫉妒是最为可叹可悲的。心怀嫉妒之人往往“不是从自己拥有的一切里汲取快乐,而是从他人拥有的东西中汲取痛苦。只要他能够,就设法去剥夺他人的优点长处,这在他看来是如此值得他去干,犹如自己得到了这些优点长处”(注:罗素著:《走向幸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嫉妒者不仅可能伤害他人,而且也为自己走向幸福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无论谁要增进人的幸福就必须增进羡慕情绪,减少嫉妒情绪”(注:罗素著:《走向幸福》第87页)。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