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水》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采用反衬的手法,以孩子的口吻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反衬出缺水的苦涩。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品词析句,反复咏叹;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逐步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水的珍贵。通过深刻体验缺水的“苦”,反衬有水的“乐”,从而明白“苦事乐写”的写作手法,于潜移默化中深悟珍惜水资源的道理,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和谐统一、自然演绎。

  教学过程:

  一、触动心弦,直奔 “珍贵”。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很用心地写一个字:(板书:水),看着它,你想到了什么?

  2、人们常把地球称为“水球”,但世界上很多国家仍然严重缺水,中国就是缺水国之一。作家马朝虎出生在我国一个缺水的地方,在他眼里,水是什么呢?回忆一下课文内容,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3、课件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板书:珍贵)谁读好它。

  引导学生细细体会逗号的表达效果(加逗号和不加逗号的区别),读出逗号的停顿,强调作用——水。

  理解“珍贵”,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称得上珍贵?

  4、我们这里虽然称不上“鱼米之乡”,但水源充足,谁都没有把水和“最珍贵”联系起来。作者为了说明水是最珍贵的东西,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生动的场面。

  5、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一共写了哪些场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百里路担水、下雨天洗澡、一勺水消暑)

查看全文

《孔繁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孔繁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小朋友,你知道刚才那首歌唱得是谁?歌里唱的就是——孔繁森。(出示照片)

  举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名字!

  谁来亲切的叫叫他的名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去认识他。

  二、走近“孔繁森”。

  1、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这篇文章,想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几件关于孔繁森的事?

  2、孔繁森为西藏人民做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课文讲了哪两件?

  3、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故事,指名读一读课文的的第二自然段。

  4、谁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

  5、是啊,就在1992年,西藏的拉萨市附近也发生了这样惨痛的事,许多人都被夺走了宝贵的生命,失去了可爱的家园。(幻灯片展示画面)

  4、曲尼、曲印、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出示句子)

  (1)你知道怎样的孩子称为“孤儿”吗?

  (2)那一年,曲尼12岁,曲印7岁,贡桑才五岁,你觉得他们怎么样啊?

  (3)那你能用朗读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

  5、三个孩子可怜极了,这时候谁出现了,自己读一读。(紧接着出示句三)

  (1)小朋友,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儿女,他们平时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呀?

  (2)孔繁森也是这样关心三个孩子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说话练习)

  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年幼的孤儿,从此,他白天当市长,晚上当爹娘:

  平日里,他得为这三个孩子……节假日,他带着三个孩子……一天深夜,曲尼发高烧了,孔繁森……

  6、孔繁森是一个市长,白天工作有多忙呀!如果没有这三个孤儿,他可以回家清净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但现在要照顾三个孩子,连该母亲做的活都要由他一个人去做,多不容易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查看全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这节课我们和作者章武一起进一步走进天游峰,走进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初识老人

  认识一个人,首先从什么开始?(外貌)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辛勤劳动;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

  (2)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

  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相机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

  (1)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

  (2)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很健康。

  (4)指导朗读

  ▲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

  3、作者在那儿偶遇了这位老人?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眼中的天游峰?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天游峰高、险)

查看全文

《白衣天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16篇)

《白衣天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的新词语;

  2、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3、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南丁格尔的事迹。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南丁格尔的事迹。

  课前预习作业:收集有关南丁格尔的事迹。

  教学过程:

  二、导入:

  1、读课题,解课题;

  2、学生交流有关南丁格尔的事迹。

  三、自读课文,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读文后交流学到的新词:

  跻身:上升、进入到更高的阶层;

  朝野:政府方和非政府方。(官方与民间。)

  缅怀:深切的怀念。

  溘(ke)然长逝:突然去世。

  先驱:某个领域或事业的引导者。

  优裕:优越富裕。

  毅然:坚决地、毫不迟疑地。

  3、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南丁格尔的事迹?自读课文并批注。(注意第三自然段的标注)

  (1)选择护士行业;(第二段)

  (2)开拓现代战地护理事业;(第三至第七段)

  (3)建立护士巡视制度;(第八段)

  (4)创办护士学校,建立完善的护士制度;(第十段、十一段)

  (5)宣传护理思想和主张。(第十二段)

  4、第九段从哪个方面描写她的事迹的呢?读第九段,体会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

  四、学习第一段,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1、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进行写作的呢?读一读第一段,你会有所发现。齐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

  2、从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谈起,引出护士专业的创始人,第二段开始回过头去介绍过去的事迹,这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倒叙手法)

查看全文

《太阳》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太阳》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

  一、谜语导入,检查预习。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想认识吗?(想)那就先来猜个谜语吧:“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从东到西忙不停,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猜出来了吗?(太阳)

  2、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老朋友——太阳。(板书)既然是老朋友,那同学们对他一定不陌生吧?谁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了解?(生答)

  3、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不仅课外知识丰富,而且还很会预习课文呢!既然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应该认识这些词语朋友吧?(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那咱们开火车读,如果你觉得他读得正确就大声地跟着读一遍好吧?(生读)

  4、师:很好!同桌之间再比赛读一遍,看谁读得更熟练!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认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太阳。请同学们再快速读一遍课文,看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指导太阳的特点。

  重点指导:

  (1)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通过指导让学生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好处,并能通过读体现出来。

  (2)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指导学生理解“才”字的重要性。

  (3)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通过读感受太阳的热,通过计算中心温度体会热。这些就是太阳的特点。

查看全文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复习生词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过渡:同学们,时光荏苒,时代巨变。1972年,中日恢复外交关系,两国进入了新时期。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位抗日老战士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将这段故事公之于众,引起了热烈反响。日本媒体对聂将军在40年后还记挂着日本小姑娘而十分感动,很快就找到了当年的姐姐美穗子。将军救孤的美谈传开后,聂将军收到了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信件,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使者”。同学们,今天再让我们回忆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走进那段感人的时空吧。

  二、新授课文

  过渡:(引说第一自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在这样的情况下,聂将军是如何做的呢?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精读全文,体会人物精神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件事中,你认为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请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2、同桌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点拨:

  a (从这句话可看出聂将军宽广的胸怀。)为什么说聂将军的胸怀是宽广的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