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 者: 唐 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 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 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 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2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 者: 唐 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 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 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 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 者: 唐 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 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 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 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同学在进行体育锻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么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2、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你们能够象这样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说的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算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分别是多少)
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板书:省略号)
4、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从中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 者: 唐 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 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 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 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 师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换律
1.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随着学校开展冬锻活动以来,课间同学们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出示挂图)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口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4).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 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② 追问:还可以写成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7+28=45(人)
2. 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2).你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
板书:28+17=17+28
(3)仔细地观察这个算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