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    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和 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五、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一、    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查看全文

5.3.3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点击浏览该文件

查看全文

5.3.3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点击浏览该文件

查看全文

5.3.3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查看全文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概念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电脑演示)数字娃娃0—9在一起时发生的一段小故事。

  师:你对刚才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10的认识,并板书。

  二、互动学习,探究新知。

  (一)、数数与认数

  1、教师出示课件(不同民族的小朋友10名,天空中10个彩色气球)。

  指导学生先看图后提问:“小朋友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空中有多少个彩色气球?”

  学生回答“都是10个”后,教师提问“刚才你是怎样数的?”

  讨论交流,得: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等。

  2、出示小棒数数。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请小朋友一起数一数。”学生计数后,教师将10根小棒扎成一捆,提问;你认为把10根小棒捆起来有什么作用?

  3、师:刚才的10个小朋友,10个气球,10根小棒可以用数10来表示,你认为10还可以表示什么?谁能用10说一句话呢?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有10个手指……)

  (二)、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查看全文

《认识1~5》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认识1~5》教学设计 篇1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5,会用1~5这5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3、培养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1~5的先后顺序,会正确读、写1~5。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喜欢去动物园吗?你喜欢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吗?育才小学一年级(1)班的同学也去野生动物园参观了。小朋友们可开心啦!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他们看到了那些小动物吧。

  (二)看图认数、读数,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教师:找找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书,有序观察。)

  2、学生汇报,教师一边贴图片和相应的数字卡片)

  2、教师:图中还有什么?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3、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生活中许多事物的个数都可以用数来表示,比如太阳的各种个数可以用1表示,2头犀牛可以用2表示,2棵小树也可以用2表示。你会想老师这样说吗?

  4、认读1~5,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

  (三)反馈实践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用小棒表示。你还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这个数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表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在操作与实践中逐步形成数的该奶奶,发展数感。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