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
引议释疑,联系生活
实际研讨
→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
2.教学过程 说明: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1998年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通过以上录像让学生分析发生赤潮的原因。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广开思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鱼类资源的紧迫性、重要性。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通用2篇)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 篇1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调查;全班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曾经在其它城市生活过的同学有哪些?请同学们简介曾经生活过的农村或城市。
教师简单介绍曾经生活过的豫西农村景象。
(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
教师:城市、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聚落。
电脑显示1:教材图4.16城市、乡村聚落图
学生活动1:
(1)根据电脑显示的图,分别判断属于哪种聚落;
(2)聚落除了是我们的居住地以外,还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 《硫与氮的氧化物》教案(通用2篇)
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 《硫与氮的氧化物》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掌握so2的化学性质;
2. 知道so2的漂白原理;
3. 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4. 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so2的结构和价态分析,得出其可能的化学性质;
2. 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分析结论适用的范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结合so2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2. 通过发动学生课外收集资料,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与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
一、 通过空气污染现状的图片及对空气质量报表的感性认识,引出对so2的介绍;
二、 介绍so2的性质:
1. so2的物理性质及其生成;
2. so2的化学性质:
(1) 通过对co2和sio2化学性质的回忆引出同样是酸性氧化物so2应具有的化学性质;通过演示实验“so2与h2o的反应”来加以验证;
(2) 从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角度来分析,作为+4价的s对应的氧化物so2应同时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和一定的还原性;通过演示课件“so2与h2s的反应”来说明so2具有一定的氧化性;通过补充演示实验“so2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说明so2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第三节 半导体(精选2篇)
第三节 半导体 篇1
*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什么叫半导体和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2.常识性了解半导体具有的三种特殊的电学性能.
(三)教具
演示实验:四节干电池,量程是5毫安的电流表,锗晶体二极管(2AP型)一只,玻璃外壳的三极管(如3AX型)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怎样比较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
(比较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材料制成导体的电阻大小.)
2.引入新课
翻开课本看几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1毫米2的导线在20℃时的电阻是10-1~10-2欧.举几个绝缘5的例子,长1米、横截面积是1毫米2的木材在20℃时的电阻约是10-14~1018欧,玻璃的电阻是1016~1020欧,橡胶的电阻是1018~1021欧.
由比较可见,在相同条件下,绝缘体的电阻比导体的电阻大十万亿(1013)倍以上.
3.进行新课
(1)什么叫半导体?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叫做半导体.
例如:锗、硅、砷化镓等.
半导体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视、半导体收音机、电子计算机等)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介绍它所具有的特殊的电学性能.
(2)半导体的一些电学特性
①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
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②热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热后电阻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减小.
第三节 人体概述(精选2篇)
第三节 人体概述 篇1
教学目标:
1.识别组成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举例说出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举例说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统一的。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2.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搜集与人体八大系统有关的资料。
(2)准备人体全身骨骼模型,挂图。
(3)实验用具:酒精灯、烧杯、镊子、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食用醋、自来水。
2.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2)实验材料:大的鱼肋骨和细长的鱼骨、白纸。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精卵结合能孕育新的生命。当“白衣天使”把你接到人间时,你的父母一定是笑容满
面、欣喜若狂。人类新个体的产生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大家还记得男女生殖系统的组
成吗?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呢?
生:(略)
师:除了生殖系统以外,人体还有哪些系统?这些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们的功能
是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生:(前后两桌组成4人小组,阅读教科书中的图8—9,并进行观察、讨论)
板书 第三节 人体概述
一、人体系统的组成
观察:人体的主要系统
师:(展示人体全身骨骼模型)这模型样子有点让人害怕,其实它很可爱,请看它的下
颌骨还会活动,使口一张一闭呢! x x同学,请你介绍这模型有哪些骨骼?
生:有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趋势 教案(精选2篇)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趋势 教案 篇1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 教案一、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呢?(或:①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第一,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或: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只有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1)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2)方法论意义:学习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①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②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事实证明,那些对新事物采取讽刺讥笑态度的人,最后往往被历史所讥笑。二、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哪几方面?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为什么?)它们的根本观点各是什么?(1)分歧: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2)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而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当然也就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了。)(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2、怎样理解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首先,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即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的问题,而辩证法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两者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是贯穿着辩证法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再次,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总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项原理中,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