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教案

时间:2025-04-05

《上学路上》教案(精选9篇)

《上学路上》教案 篇1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

  2.知道在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 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一、课前准备

  1.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投影仪

  (3)道具:人行横道

  (4)交通安全棋(40份)

  2.学生

  (1)每人准备一个骰子。

  (2)调查和了解自己和周围同学在上学路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副关于上学路上的棋,(课件出示课题:5,上学路上),想玩吗?(课件出示棋谱)好好看看,应该怎样下?想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1),哪些地方要进?(2),哪些地方要退?(3),哪些地方要停?)

  2.学生观察。

  3.学生交流。 

  4.你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被罚停和后退吗?这些做法有什么后果?

  5.学生评述这些行为。

  6.教师小结: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威胁我们的人身安全,在路上玩会让我们迟到,而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吃了会生病。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上学路上会遇到更多的事情,那么你又该怎么对待呢?

  (游戏是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游戏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整堂课也可以看成是让学生完成一个活动任务——下棋,从知道游戏规则到深入地理解游戏内容再到从玩游戏中进行体会,让学生在“玩中学”。)

查看全文

《上学路上》教案(通用4篇)

《上学路上》教案 篇1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

  2.知道在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 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一、课前准备

  1.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投影仪

  (3)道具:人行横道

  (4)交通安全棋(40份)

  2.学生

  (1)每人准备一个骰子。

  (2)调查和了解自己和周围同学在上学路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副关于上学路上的棋,(课件出示课题:5,上学路上),想玩吗?(课件出示棋谱)好好看看,应该怎样下?想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1),哪些地方要进?(2),哪些地方要退?(3),哪些地方要停?)

  2.学生观察。

  3.学生交流。 

  4.你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被罚停和后退吗?这些做法有什么后果?

  5.学生评述这些行为。

  6.教师小结: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威胁我们的人身安全,在路上玩会让我们迟到,而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吃了会生病。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上学路上会遇到更多的事情,那么你又该怎么对待呢?

  (游戏是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游戏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整堂课也可以看成是让学生完成一个活动任务——下棋,从知道游戏规则到深入地理解游戏内容再到从玩游戏中进行体会,让学生在“玩中学”。)

查看全文

上学路上(通用15篇)

上学路上 篇1

  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2、行为与习惯:在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通过画上学路线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上学是孩子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但有没有孩子留意过上学路上的事情呢?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画上学的线路标记图;二是玩交通安全棋,让学生在画中学、玩中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1、唱《上学歌》

  2、这首歌你喜欢吗?对,它写的都是我们小朋友上学的事。那么,你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呢?

  3、经过概括,得出三种结论

  二、画一画

  1、小朋友,你们家住在哪儿?离学校远吗?(指生回答)

  2、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黑板上贴上简笔画(红绿灯、小百货店、小桥、十字路口等)

  4、谁能上来摆一摆?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吧。

  5、师:我们都很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能把这些画下来吗?看谁观察得仔细、画得清楚。

  三、评一评

  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画的路线图。

  2、组内交流,推选画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查看全文

上学路上(精选8篇)

上学路上 篇1

  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2、行为与习惯:在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通过画上学路线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上学是孩子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但有没有孩子留意过上学路上的事情呢?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画上学的线路标记图;二是玩交通安全棋,让学生在画中学、玩中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1、唱《上学歌》

  2、这首歌你喜欢吗?对,它写的都是我们小朋友上学的事。那么,你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呢?

  3、经过概括,得出三种结论

  二、画一画

  1、小朋友,你们家住在哪儿?离学校远吗?(指生回答)

  2、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黑板上贴上简笔画(红绿灯、小百货店、小桥、十字路口等)

  4、谁能上来摆一摆?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吧。

  5、师:我们都很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能把这些画下来吗?看谁观察得仔细、画得清楚。

  三、评一评

  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画的路线图。

  2、组内交流,推选画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查看全文

上学路上

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2、行为与习惯:在上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通过画上学路线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上学是孩子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但有没有孩子留意过上学路上的事情呢?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画上学的线路标记图;二是玩交通安全棋,让学生在画中学、玩中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
1、唱《上学歌》
2、这首歌你喜欢吗?对,它写的都是我们小朋友上学的事。那么,你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呢?
3、经过概括,得出三种结论
二、画一画
1、小朋友,你们家住在哪儿?离学校远吗?(指生回答)
2、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黑板上贴上简笔画(红绿灯、小百货店、小桥、十字路口等)
4、谁能上来摆一摆?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吧。
5、师:我们都很熟悉从家到学校的路线,能把这些画下来吗?看谁观察得仔细、画得清楚。
三、评一评
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画的路线图。
2、组内交流,推选画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四、议一议
1、过渡:小朋友就是棒,一会儿就把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画好了。那么你在上学路上见过下面这些情况吗?
2、课件演示:《我能说“不”》
3、如果你就在边上,你会怎么做呢?你是怎么想的?(指生回答)

查看全文

美术教案-上学路上

课题:上学路上

课型:记忆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根据命题进行回忆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学过的人物画、色彩知识等组织画面,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展开联想,在欢乐的歌声中,回忆上学的情景。

教学难点 :

能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象处理画面构图,表现生活。

教具准备:

1、学生带好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

2、教师准备有关上学的歌曲,提供一些风格不同的人物、景物形象范图,让学生作画时选择。

教学过程 :

    一、师生问好,互相关心,调动学生情绪。

今天天气非常寒冷,同学们有没有因为天气寒冷而上学迟到呢?——没有。

大家都是遵守《小学生守则》的好学生,《小学生守则》第三条——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

板书课题:上学路上

二、请学生听歌曲《老师你早》,说一说:

1、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事?她的心情如何?还有什么景物?再请个别同学演唱一些有关上学的歌,如:《上学歌》、《读书郎》、《数鸭子》等歌曲,说说歌中关于上学的内容。

2、教师提供有关的人物、景物形象(上学的孩子、太阳、小花、建筑物等具有不同风格的单独的形象)。

三、学生观察这些形象。想一想,如何将它们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学习不同风格的构图创作)。

提示构图要点:

1、画面构图要饱满,突出人物、景物,表现主题。

2、同样风格的人物应搭配同一种风格的景物,使之协调。

请学生尝试组合画面,教师可帮助完成。

学生组合后欣赏范图。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