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教案(精选3篇)
《依法治国》教案 篇1
课题:认识依法治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及基本要求②理解并掌握法治与德治的关系③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悟、案例分析、阅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增强守法的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2、难点: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内容形式
学生活动
内容形式
设计
意图导入新课一、情景感悟,导入新课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 过渡: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家天下”思想的影响,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那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现在文明进入到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阅读、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并导入新课学习学习新课二、学习新课(一)你说我说大家说:用线将下列我们的生活与所对应的的相关法律连起来。上学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就业 劳动法结婚登记 婚姻法驾驶车辆 道路交通安全法上饭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摸彩票中奖 民法、税法立遗嘱 继承法教师小结: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师:生活中能没有法吗?(二)感悟体验1、仔细观察文本插图,比较并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谈自己的感想。师:这说明了遵守家规、校规、公共场所活动规矩的重要性。2、名言阅读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师:说明了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三)阅读文本,梳理知识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核心、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区分: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体是人民群众、法是宪法、核心是依宪治国)(四)材料阅读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200多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建成,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材料二: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材料三:方工 51岁职务: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事迹:主办和参与过近3000件刑事案件的审查和起诉工作,无一错案。先后主持经办了成克杰、李纪周受贿案等大要案的公诉工作。座右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材料四:胡长清的主要违纪违法事实有:经济上贪得无厌,利用职权便利及影响,大肆索贿受贿。胡长清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权便利及影响,采取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批条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过为他人解决贷款、建筑工程项目、营业执照、赴港定居、汽车过户等问题,多次收受、索要贿赂。从1997年至1999年7月,共计收受、索要周雪华(私营企业主,已被捕)等8人人民币153万元、港币75万元、美金3.5万元,以及价值140多万元的高级手表、钻戒等贵重物品。胡长清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情节恶劣。材料五:最高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复核认为,被告人王怀忠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币275万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230万元、澳币1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517.1万元,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王怀忠对价值人民币480.58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差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王怀忠受贿数额特别巨大,并具有多次索贿的法定从重处罚情节,更为恶劣的是,王怀忠为逃避法律制裁,利用职权强令索取他人的巨额贿赂用于阻止有关部门对其涉嫌经济犯罪的查处,所犯受贿罪行极其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一审判决、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依法核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对被告人王怀忠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刑事裁定。探究:1、以上的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什么重要意义?过渡:社会没有法不幸,那么有法就万事打大吉了吗?不是,还必须有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五)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案例探究《被告山杠爷》(文本案例)思考:①山杠爷被依法逮捕感到很委屈,不少村民为山杠爷鸣不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②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影片中悲剧生重演?师:山杠爷不懂得加强道德建设,不懂得要依法办事,说明普法;村民也是法盲,也要普法。总之,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学生阅读文本,概括二者的关系师明确:①二者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②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连线并畅谈生活与法举例谈没有法的后果观察比较思考,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思考交流围绕提供的知识点逐一在文中勾画出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小组阅读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思考、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文本,归纳二者关系,然后全班交流在大家说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法律从反面去谈没有法的危害,从而证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片形象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规矩”的重要性注意帮助学生区分知识点这一组材料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究 兴趣,从而自然过渡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把握信息的能力结束新课三、课堂小结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要树立法的意识,做守法的公民,同时,我们也要以德治国,把二者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板书:认识依法治国一、生活离不开法1、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3、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二、道德与法律紧相连——德治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作业:简答:1、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核心分别是什么?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如何?
第七课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第七课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清楚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以及国家为实行以德治国而采取的措施。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事例,分析、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治与法制”“法治与权力”“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认识,提高全面把握依法治国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对建设社会正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
2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站 法治的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认识依法治国教案
课题:认识依法治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及基本要求②理解并掌握法治与德治的关系③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悟、案例分析、阅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增强守法的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2、难点: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内容形式
学生活动
内容形式
设计
意图导入新课一、情景感悟,导入新课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 过渡: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家天下”思想的影响,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那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现在文明进入到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阅读、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并导入新课学习学习新课二、学习新课(一)你说我说大家说:用线将下列我们的生活与所对应的的相关法律连起来。上学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就业 劳动法结婚登记 婚姻法驾驶车辆 道路交通安全法上饭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摸彩票中奖 民法、税法立遗嘱 继承法教师小结: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师:生活中能没有法吗?(二)感悟体验1、仔细观察文本插图,比较并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谈自己的感想。师:这说明了遵守家规、校规、公共场所活动规矩的重要性。2、名言阅读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师:说明了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三)阅读文本,梳理知识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核心、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区分: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体是人民群众、法是宪法、核心是依宪治国)(四)材料阅读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200多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建成,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材料二: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材料三:方工 51岁职务: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事迹:主办和参与过近3000件刑事案件的审查和起诉工作,无一错案。先后主持经办了成克杰、李纪周受贿案等大要案的公诉工作。座右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材料四:胡长清的主要违纪违法事实有:经济上贪得无厌,利用职权便利及影响,大肆索贿受贿。胡长清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权便利及影响,采取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批条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过为他人解决贷款、建筑工程项目、营业执照、赴港定居、汽车过户等问题,多次收受、索要贿赂。从1997年至1999年7月,共计收受、索要周雪华(私营企业主,已被捕)等8人人民币153万元、港币75万元、美金3.5万元,以及价值140多万元的高级手表、钻戒等贵重物品。胡长清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情节恶劣。材料五:最高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复核认为,被告人王怀忠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币275万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230万元、澳币1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517.1万元,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王怀忠对价值人民币480.58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差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王怀忠受贿数额特别巨大,并具有多次索贿的法定从重处罚情节,更为恶劣的是,王怀忠为逃避法律制裁,利用职权强令索取他人的巨额贿赂用于阻止有关部门对其涉嫌经济犯罪的查处,所犯受贿罪行极其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一审判决、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依法核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对被告人王怀忠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刑事裁定。探究:1、以上的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什么重要意义?过渡:社会没有法不幸,那么有法就万事打大吉了吗?不是,还必须有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五)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案例探究《被告山杠爷》(文本案例)思考:①山杠爷被依法逮捕感到很委屈,不少村民为山杠爷鸣不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②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影片中悲剧生重演?师:山杠爷不懂得加强道德建设,不懂得要依法办事,说明普法;村民也是法盲,也要普法。总之,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学生阅读文本,概括二者的关系师明确:①二者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②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连线并畅谈生活与法举例谈没有法的后果观察比较思考,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思考交流围绕提供的知识点逐一在文中勾画出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小组阅读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思考、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文本,归纳二者关系,然后全班交流在大家说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法律从反面去谈没有法的危害,从而证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图片形象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规矩”的重要性注意帮助学生区分知识点这一组材料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究 兴趣,从而自然过渡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把握信息的能力结束新课三、课堂小结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要树立法的意识,做守法的公民,同时,我们也要以德治国,把二者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板书:认识依法治国一、生活离不开法1、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3、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二、道德与法律紧相连——德治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作业:简答:1、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核心分别是什么?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如何?
依法治国是根本
【教学目标】:
1.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能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懂得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向学生出示我国依法治国取得显著成就的资料或图片,引人本课主题:依法治国是根本。
★导学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政府部门能否依法办事,司法部门能否公正司法,老百姓能否自觉守法,直接关系到能否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教师补充讲述教材第三目第一个◎下的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陈某的建房行为是否违法?请陈述理由。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有同学认为陈某的建房行为是合法的,原因是经过县建委和土地局的批准,拿到了土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许可证;认为不合法的原因是陈某的建房行为违反了《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事实上,陈某的建房行为是违法的。因为,政府行政也要依法办事,县建委和土地局的批准本身就是违法的。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三目第一个◎下的两个◆相关内容。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小结: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陈某能讨回公道,获得应有的赔偿。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府部门都必须遵守法律,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老百姓也要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认识依法治国》备课与教学提示
课堂导入:
请两名同学不借助圆规与直尺分别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与矩形。
另请同学对他们作图的效果进行点评。
引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师:将这里的“规矩”引入我们的生活,即:生活离不开规则。
知识回顾:通过八年级思想品德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两种影响非常广泛的规则,即法律与道德。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简单介绍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适当点评。
投影展示名人名言:“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
总结: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的治理,都与法律息息相关。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认识依法治国(板书)
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呢?
一、依法治国重大方略的提出
要求学生明确:
1.1997年召开的党的xx大,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注:XX年,在党的xx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也迎来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0周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和总结的历史跨度。据此,引导学生对本课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认识依法治国
1.根据课本表述要求学生了解下依法治国的内涵,即什么是依法治国?对课本中的表述,可做分解:主体;领导;依据;核心等。尤其是务必联系八年级的相关知识强调: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
2.(1)质疑:是否今天才有法律这种规则?古代社会的法律是否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2019年中考时政热点力促改革,依法治国专题复习
XX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八:力促改革,依法治国
一、热点材料
1、新华社北京XX年3月28日电: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统一思想,精心组织,认真抓好改革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事关重大,任务艰巨,需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批实施、逐步推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用3至5年时间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据新华社北京XX年2月5日电 近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在通知中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通知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