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教案

2023-01-21

《依法治国》教案 篇1

  课题:认识依法治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及基本要求②理解并掌握法治与德治的关系③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悟、案例分析、阅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增强守法的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2、难点: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内容形式

  学生活动

  内容形式

  设计

  意图导入新课一、情景感悟,导入新课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  过渡: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家天下”思想的影响,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那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现在文明进入到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阅读、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并导入新课学习学习新课二、学习新课(一)你说我说大家说:用线将下列我们的生活与所对应的的相关法律连起来。上学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就业                  劳动法结婚登记              婚姻法驾驶车辆              道路交通安全法上饭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摸彩票中奖             民法、税法立遗嘱                 继承法教师小结: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师:生活中能没有法吗?(二)感悟体验1、仔细观察文本插图,比较并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谈自己的感想。师:这说明了遵守家规、校规、公共场所活动规矩的重要性。2、名言阅读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师:说明了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三)阅读文本,梳理知识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核心、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区分: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体是人民群众、法是宪法、核心是依宪治国)(四)材料阅读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200多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建成,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材料二: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材料三:方工  51岁职务: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事迹:主办和参与过近3000件刑事案件的审查和起诉工作,无一错案。先后主持经办了成克杰、李纪周受贿案等大要案的公诉工作。座右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材料四:胡长清的主要违纪违法事实有:经济上贪得无厌,利用职权便利及影响,大肆索贿受贿。胡长清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权便利及影响,采取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批条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过为他人解决贷款、建筑工程项目、营业执照、赴港定居、汽车过户等问题,多次收受、索要贿赂。从1997年至1999年7月,共计收受、索要周雪华(私营企业主,已被捕)等8人人民币153万元、港币75万元、美金3.5万元,以及价值140多万元的高级手表、钻戒等贵重物品。胡长清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情节恶劣。材料五:最高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复核认为,被告人王怀忠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币275万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230万元、澳币1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517.1万元,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王怀忠对价值人民币480.58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差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王怀忠受贿数额特别巨大,并具有多次索贿的法定从重处罚情节,更为恶劣的是,王怀忠为逃避法律制裁,利用职权强令索取他人的巨额贿赂用于阻止有关部门对其涉嫌经济犯罪的查处,所犯受贿罪行极其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一审判决、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依法核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对被告人王怀忠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刑事裁定。探究:1、以上的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什么重要意义?过渡:社会没有法不幸,那么有法就万事打大吉了吗?不是,还必须有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五)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案例探究《被告山杠爷》(文本案例)思考:①山杠爷被依法逮捕感到很委屈,不少村民为山杠爷鸣不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②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影片中悲剧生重演?师:山杠爷不懂得加强道德建设,不懂得要依法办事,说明普法;村民也是法盲,也要普法。总之,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学生阅读文本,概括二者的关系师明确:①二者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②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连线并畅谈生活与法举例谈没有法的后果观察比较思考,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思考交流围绕提供的知识点逐一在文中勾画出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小组阅读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思考、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文本,归纳二者关系,然后全班交流在大家说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法律从反面去谈没有法的危害,从而证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片形象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规矩”的重要性注意帮助学生区分知识点这一组材料训练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究  兴趣,从而自然过渡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把握信息的能力结束新课三、课堂小结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要树立法的意识,做守法的公民,同时,我们也要以德治国,把二者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板书:认识依法治国一、生活离不开法1、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3、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二、道德与法律紧相连——德治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作业:简答:1、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核心分别是什么?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如何?

《依法治国》教案 篇2

  第七课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清楚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以及国家为实行以德治国而采取的措施。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事例,分析、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治与法制”“法治与权力”“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认识,提高全面把握依法治国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对建设社会正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

  2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站 法治的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名词——法治。法治离不开德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思想驿站:你了解这些法律吗?你知道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二、新课学习

  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及基本忽略。

  (2)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①两者基础不同。人治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②两者特点不同。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③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而法治体现平等的原则。

  “各抒己见”:了同意哪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

  2、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一切法律都要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治的核心是宪治,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小结

  四、作业:什么是依法治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教案 篇3

  教 学 内 容

  课题名称

  依法治国

  学科

  政治

  总课时数

  版本名称

  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年级

  九年级

  册    次

  全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八课第一框

  从行政诉讼说起   

  页  码第88 —89  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地位:本课是第八课的第一框题,第八课是按照从行政诉讼说起来引出依法治国这个中心,因此本课内容是前提和基础。作用: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表明我国已选择了依法治国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作用;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理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一定的难度,需加以探讨和引导。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教具学具:录像补充材料:法律短片《一口痰引来的麻烦》:张某在街心公园玩耍时,不小心将一口痰吐在法院干警王某鞋上,王某以张某侵犯了其人身权利为由,强行将张某带到法院罚了他200元钱。

  教学流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

  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三、小   结四、课堂练习1、播放法律短片《一口痰引来的麻烦》;2、提出问题:普通公民处于弱势,状告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如同鸡蛋碰石头吗?抢答:①什么是行政诉讼法?②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行政诉讼法》讨论:①普通公民告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犹如鸡蛋碰石头,不会赢的;②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为老百姓服务的,工作上出差错是难免的,动不动就上法庭太不尽情理了。这两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归纳总结点拨王p54第11题观看短片,感悟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我国制定了《行政诉讼法》积极思考,抢答,归纳观点: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引导归纳总结:①公民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理所当然的事;②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更应该依法行政。让学生回答: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了什么?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在轻松的氛围中竞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行政诉讼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2、国家为什么制定《行政诉讼法》  3、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表明中国已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

  教 学 内 容

  课题名称

  依法治国

  学科

  政治

  总课时数

  版本名称

  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年级

  九年级

  册    次

  全册单元章节名称

  第八课第二框

  谁都大不过法律

  页  码第 90 —93   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八课的第二框题,此前,学生已经学了《依法治国》,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的重点就是依法治国,所以此框题是这一课的中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一定的难度,需加以引导和探讨。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教具学具:录像、漫画补充材料:1、法律短片《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2、漫画:点拨王p56—12题:XX年10月25日,13岁的孙海独自在一家小商店中用12元钱购买了一只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某品牌保暖袋,随后用拳头将袋打热,放入贴身裤腰处取暖。不料这个温度高至60摄氏度的保暖袋没落至其右小腿上,留下了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创面。经治疗,用去医药费近3000元。事发一月后,当地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无果。孙海的父亲逐向法院起诉,要求店主王某赔偿医疗费、交通费和精神损失费等。

  教学流程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

  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三、小   结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阅读书中短文《朝令夕改》2、提出问题:国君为什么早上说定死罪,到了晚上又说没罪了呢?3、归纳学生发言后,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讨论:究竟是权大还是法大。2、依法治国的含义3、播放法律短片《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归纳总结点拨王:p5612题、漫画题阅读短文,感悟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谈到:法治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在法律与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将学生分成二组讨论,通过引导,归纳总结让学生抢答观看短片,思考问题:“怎样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学生回答:公民应怎样提高法律意识从学生熟知的情境入手,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为导入新课作铺垫。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一、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二、依法治国的含义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公民应提高法律意识

  教 学 内 容

  课题名称

  喜中有忧

  学科

  政治

  总课时数

  版本名称

  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年级

  九年级

  册    次

  全册单元章节名称

  第八课第三框题依法治国

  页  码第 93 —96   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自新中国建国以来,一直朝着依法治国的方向迈进,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彻底改变我国过去的人治历史,因而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材就设计了《喜中有忧》,这一框题在第八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到在生活中,我国完善依法治国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存在的不完善的方面;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明确知道依法治国中的不足方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真法律知识,用实际行动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在各领域内存在的障碍

  教学难点解决法制不完全的措施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幻灯片若干张材料一:熊德明(女):重庆市云阳县人镇龙泉村农民XX年熊德明的一名“实话”引发了全社会对欠薪问题的关注。XX年10月27日总理路过龙泉村,熊德明“向总理说了实话”,反映丈夫的2300元工钱被拖欠。总理当即指示地方政府要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六个小时之内好就拿到了被欠的工钱。熊德明一句“实话”直接促使重庆市开展百日欠薪大检查活动。北京市政府部门也宣布:今后凡是严重拖欠民工工资的企业将被赶出北京建筑市场。江苏广东湖北等地也相继出台政策维护民工权益。材料二:XX年9月24日,中央决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陈良宇同志的问题立案检查,免去陈良宇同志上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停止其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据调查,陈良宇同志涉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严重违纪问题,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材料三:肖扬的发言:XX年3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五次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表示,人民法院正积极推进行政案件管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通过加大指定管辖、异地审理的力度,防止和排除地方非法干预,为行政案件依法独立公正审理提供制度保障。被公众形象地称为“民告官”的行政审判,通过异地审理的方式,能有效地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材料四:图片以假买“假”

  教学流程

  第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

  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三、小   结四、课堂练习1、教师提问:我国是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你们能列举出吗?2、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教师进行归纳。3、教师列举关于XX年度经济人物熊德明的事迹,由此引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4、教师列举陈良宇一案。5、播放短片《肖扬的发言》。6、观察图片“以假买‘假’”提问,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7、归纳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列举出身边有关反映社会存在的一些负面事例,如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主要观点:我国法制不健全的问题。自由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谈到,我国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观看短片,谈感受,感到有些部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阻碍了法制进程实话实说: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违法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列我国法制不完善的方面。启发学生善于自我剖析,明确自身要增强法律意识。进上步明确依法治国中的忧虑,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依法治国一、喜(整体)1、制订并构成了“法律之网”2、出台了大量的行政法规,为社会做出了大的贡献3、司法机关公正执法4、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守法二、忧(局部)1、存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地方2、一些国家机关不依法行政,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3、有些司法部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4、有些地方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时有违法行为发生教学 内 容

  课题名称

  我们共同的责任

  学科

  政治

  总课时数

  版本名称

  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年级

  九年级

  册    次

  全册单元章节名称

  第八课第四框题依法治国

  页  码第 96 —98   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我国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又喜中有忧,因此有必要让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到依法治国中来,树立法律权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教材设计了《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一框题在第八课中起到总结归纳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到生活中,依法治国需要国家各机关和人民群众参与推动的。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明确我们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承担责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依法治国需要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参与;2、我们应积极承担责任推动依法治国。

  教学难点我们应积极承担责任推动依法治国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教学流程

  第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

  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三、小   结四、课堂练习1、首先挑选部分同学分成两组,代表正反双方,组织辩论会,主题为“依法治国是政府和国家的事,与百姓有无关系”。2、教师对辩论会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依法治不仅是政府和国家的事,也与老百姓密切相关”。3、学生做p97的问题。4、联系上一框节《喜中有忧》,警示大家依法治国阻力重重,但我们应承担自己的责任。5、呈现p97“阅读角”6、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应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我们的行为,保护合法权利,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两方在教师的评判下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独立完成,再举手发言由学生朗读该材料,并让学生各抒已见,谈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社会责任感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依法治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进一步提出号召和呼吁,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我们共同的责任:1、  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老百姓的事。2、  依法治国喜中有忧,我们应承担责任。3、  呼吁: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我们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