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逆命题、逆定理(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求是中学  李明兰
《逆命题、逆定理(3)》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节课,本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角平分线的定理、逆定理以及利用角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来解决几何问题。 
在定理学习的过程中最困扰学生们的是“点到角两边的距离”,这同时也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折纸得到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并画出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概念,并让学生猜想,测量得出这两段距离的大小,而教师则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初二的几何正从原来的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发展,由此教师自然过渡到让学生证明刚才猜想、实验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角平分线的定理。这段教学内容的设计主线是猜想——实验——论证,这也符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讲授角平分线逆定理时,教师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直接建构,让学生讲述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命题——证明逆命题为真命题——逆定理,一气呵成,较为简洁、自然。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而教师也发现同学们嘴上虽说明白了,但一遇到几何问题又糊涂了,所以教师从《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思想出发,设计了关于为“世博会”动迁居民生活服务的一套完整的实际生活应用问题——“浦江镇居民小区建造超市”这个主题活动,这样让数学贴近生活,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门能学以致用的学科。在整个应用题的编排上,教师力求过渡合理、衔接自然。考虑到角平分线定理与逆定理讲授过程中学生对几何证明书写的困难,教师穿插了由本人的板演与学生独立书写的两道“超市”问题,作为弥补。

查看全文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查看全文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查看全文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查看全文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查看全文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