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透镜》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透镜》教学设计 篇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

  课前预习

  让学生预习教材,先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前预习题

  引入新课

  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三、新课教学

  (一)透镜的分类

  1、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查看全文

透镜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透镜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查看全文

《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2)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四、教学器材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五、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八年级上《透镜》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上《透镜》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凸透镜、凹透镜,了解主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作出相关的光路图。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学习难点: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正确作出光路图。

  教具学具:

  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

  导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长途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观察生活中的透镜,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中图5.1-1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中间厚、边沿薄的是          ,例如:            

  2.中间薄、边沿厚的是          ,例如:               

  3.仔细观察教材中图5.1-2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回答

查看全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3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篇1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查看全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篇1

  《生活中的透镜》--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