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p14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糖 小棒 小圆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动手操作。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这儿有6块糖,你能把它分成几堆吗?动手分分看,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让学生用学具代替糖动手分一分)
(2)学生自由分。
(3)汇报与交流。(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a、分成2组、3组、4组等几类(不同组别)。
b、每份都是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
2、发现问题。
(1)同学们,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2)同学们把刚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几种找出来,与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4、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3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p14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糖 小棒 小圆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动手操作。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这儿有6块糖,你能把它分成几堆吗?动手分分看,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让学生用学具代替糖动手分一分)
(2)学生自由分。
(3)汇报与交流。(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a、分成2组、3组、4组等几类(不同组别)。
b、每份都是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
2、发现问题。
(1)同学们,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2)同学们把刚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几种找出来,与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4、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平均分”教学设计_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p14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糖 小棒 小圆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动手操作。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会分东西吗?瞧!这儿有6块糖,你能把它分成几堆吗?动手分分看,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让学生用学具代替糖动手分一分)
(2)学生自由分。
(3)汇报与交流。(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a、分成2组、3组、4组等几类(不同组别)。
b、每份都是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
2、发现问题。
(1)同学们,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2)同学们把刚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那几种找出来,与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3、揭示课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4、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1: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一下春游食品,怎样分配食品才合理呢?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教学目标]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