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乌塔》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乌塔》教学设计 篇1

  教材解析:开始备课时,我首先关注的问题是怎样上出“语文味”(别把《乌塔》上成思品课)。为此,我再次研读《新课程标准》,找准四年级语文的训练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策略:教方法,明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了解这类略读课文该怎么学;如何写批注;怎样读懂文章;如何体会、感悟文中情感;了解“描写”、“对比”等写作方法,并尝试加以运用。培养学生默读、概括、习作、交流能力。其次怎样能把课文教“简单”了。说实话,从小,我就不喜欢上阅读课——一篇不长也不复杂的文章,却常常让老师讲得筋疲力尽,我听得昏昏欲睡。就那么点事反反复复,掰开了,揉碎了,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铺天盖地而来,等回答完了,(不是理解完了)我是晕头转向,抓耳挠腮,半天也想不起课文到底说了些“啥儿”了。以前总是惭愧自己是块朽木,待到做了语文老师才发现小学语文的“高耗低效”历来为人所诟病。是以,虽能力有限,但心中总想做点什么,让学生“不困”、“不厌”。而鉴于对“一问到底”的“恐惧”,每一节课,我都试图用一两个问题引领全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精髓。针对这篇课文,我借助“阅读提示”设计了三个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

  3、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我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使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能力。

查看全文

乌塔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乌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7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欧洲国家和城市的资料;教师制作教学幻灯片。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查看全文

《乌塔》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乌塔》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你们喜欢旅游吗?最远到过哪儿?和谁一起去的?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乌塔(板书课题)。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3、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

  三、学习第5小节重点句1,初步认识乌塔。

  1、她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2、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3、你了解欧洲吗?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4、初次了解乌塔,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5、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欧洲吗?

  过渡: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学习第7小节的重点句2、3,进一步认识乌塔。

  1、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划一划重点的词句,然后小组内交流。

  2、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3、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她的特点)

查看全文

《乌塔》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乌塔》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独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利用专题性站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友情链接、查阅资料,抓课文重点句子来感受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为学生制作专题性站,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

  3、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德国小姑娘乌塔为什么能独自出国旅游。

  2、体会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教学准备:

  《乌塔》专题性站

查看全文

乌塔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乌塔 教学设计 篇1

  教材解析:开始备课时,我首先关注的问题是怎样上出“语文味”(别把《乌塔》上成思品课)。为此,我再次研读《新课程标准》,找准四年级语文的训练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策略:教方法,明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了解这类略读课文该怎么学;如何写批注;怎样读懂文章;如何体会、感悟文中情感;了解“描写”、“对比”等写作方法,并尝试加以运用。培养学生默读、概括、习作、交流能力。其次怎样能把课文教“简单”了。说实话,从小,我就不喜欢上阅读课——一篇不长也不复杂的文章,却常常让老师讲得筋疲力尽,我听得昏昏欲睡。就那么点事反反复复,掰开了,揉碎了,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铺天盖地而来,等回答完了,(不是理解完了)我是晕头转向,抓耳挠腮,半天也想不起课文到底说了些“啥儿”了。以前总是惭愧自己是块朽木,待到做了语文老师才发现小学语文的“高耗低效”历来为人所诟病。是以,虽能力有限,但心中总想做点什么,让学生“不困”、“不厌”。而鉴于对“一问到底”的“恐惧”,每一节课,我都试图用一两个问题引领全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精髓。针对这篇课文,我借助“阅读提示”设计了三个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

  3、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我围绕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交流、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使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能力。

查看全文

《乌塔》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乌塔》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是人学,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彰显人文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让心灵与心灵碰撞出鲜活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只有让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大放光芒,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个体精神世界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 文章情节明了简洁,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来的梦想。多么令人感动的乌塔,多么令人敬佩的乌塔!

  这篇文章的思想性重与文学性,文中的外国小女孩乌塔是独立自主,聪明勇敢的象征和化身,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乌塔理念,学习乌塔精神,才能说让本文的意义得以充分体现和落实。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