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乡愁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乡愁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 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 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中国台湾,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查看全文

《乡愁》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乡愁》教学设计 篇1

  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案例——2005jqp

  新丰县第三中学  江  平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国台湾,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                                  研习新课:

查看全文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乡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逐层

  后 来    坟墓 (托物寄情)  ↓推进

  现 在    海峡        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半个月的时候,你们回想家吗?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原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念。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资料助读

查看全文

《乡愁》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乡愁》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 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 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中国台湾,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查看全文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乡愁》教学设计 篇1

  《 乡 愁 》 教 案

  晋江市东石中学  蔡耿仪

  2005年5月24日  初一年三班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查看全文

乡愁 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乡愁 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 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 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 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中国台湾,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