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教学设计..
孔若秋
“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乡村哲学家”,其中《我改变的事物》就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对普通人生命大彻大悟的哲理的典型,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豁达乐观的对待生活——笑口常开、笑容常带的理由。
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去正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先筛选出文章传达的有关信息,再体味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态度,品味文本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对这样通俗易懂而内涵深刻的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
一,浏览文章 先猜外貌(学习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鉴赏文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知人论世。因为要真正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所以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猜一猜作者的身份、年龄、身材、学历。
a, 年龄:四十上下
根据是:“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经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
b, 身份:农民
根据是: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
c, 身材:瘦弱
根据是:“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
2、 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
3、 欣赏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材分析:
初三学生读散文不但要读出浅层次的内容,不但要体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做“小小鉴赏家”,学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欣赏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写作规律的影响。
《白鹭》是一篇写物的精美散文,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诗”这一特点,分别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表达:外貌特征、水田钓鱼、悠然树顶、黄昏低飞,全文自然地使用了这样一些手法:对比、比喻、拟人,用自然清丽的语言勾画出脱俗清雅的白鹭形象。
《关于散文〈白鹭〉》是一篇鉴赏性的小品文,作者先谈了散文的大体特点,罗列了各个大家的散文风格,然后说到郭沫若的散文风格,最后着重赏析《白鹭》。赏析《白鹭》作者使用了这些的方法:总体概括课文内容、适当摘抄呈现课文内容、引用古人、名人的品论性的语言。教学重点为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教学难点为教会学生欣赏散文的思路方法新课 标第 一网
教学设想:
学《白鹭》、写《白鹭》、谈共鸣。学生学习《白鹭》,写出自己的鉴赏小品文,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晓雪的进行对照,谈比较之获。尊重学生对文章的原始体验,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授以思路方法,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主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
南京九中 陈元芝 李明珠
教学目标 :
1.学会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
2.学会准确表达语言的品味。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准确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通过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深深爱上了这位树中的伟丈夫,从他的身上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那么,在这篇散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并在旁边作批注,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1.交流时,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如:(1)高原景色的描写:
重点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使人有雄壮、伟大的感觉。
体会作用: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以此来衬托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2)四个反问句,形成排比的句子。
作用: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层层递进,使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气势恢弘,展现了比前文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3)第9段:楠木——白杨
作用:运用对比来进行反衬,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对比中突出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自己的立场态度。
2.总结方法: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