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雷电颂》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

  《雷电颂》教学设计

  重庆市兼善中学  张春艳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  新课:

  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查看全文

《雷电颂》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 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  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  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查看全文

《雷电颂》教学设计(精选23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

  《雷电颂》教学设计

  重庆市兼善中学  张春艳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  新课:

  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查看全文

雷电颂 教学设计(精选9篇)

雷电颂 教学设计 篇1

  《雷电颂》教学设计

  重庆市兼善中学  张春艳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  新课:

  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查看全文

《雷电颂》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

  (一)民俗导入  :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查看全文

《雷电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咆哮(xiào)波澜(lán)
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
虐待(nüè)驰骋(chěng)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尉《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