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一:假期的回忆(精选2篇)
习作一:假期的回忆 篇1
习作一:假期的回忆
教学要求
1、通过回忆与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鼓励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教师准备:收集学生假期的照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结束,你们的脑海中一定满载着无数的回忆吧,愿意把我们带入你的假期生活,陪你一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吗?下面请大家欣赏用同学们假期中的照片作成的课件,让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回到暑假的回忆中去。(欣赏课件)
二、看了刚才的课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好朋友说吧,请你们下坐位找你的朋友,可以畅所欲言的谈谈自己假期难忘的经历。
三、师生交流假期收获。
1、(利用课件师生间进行交流。)
师:看到照片上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你们的快乐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真想听一听照片背后的故事呢!
(生汇报:学生上台找到课件中自己的照片,并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
选三名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假期经历(老师随机点评)
2、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看来这个暑假大家过得都很精彩。我们知道,生活不会只有一种味道,在过去的假期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给你生活带来不同于快乐的事,但同样更让你怀念的事情呢?
(生汇报一到两名学生)
师小结:无论是我们是快乐还是难过、寂寞等等都是我们生活的体验。积累每一次体验、每一次感受,那便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如果再把这宝贵的财富与好朋友分享,那真是最幸福的事了。
山地回忆教案(精选4篇)
山地回忆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来源:高&考%资(源#网]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山地回忆(精选6篇)
山地回忆 篇1
孙犁
教学目标:
一、 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 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 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
教学重点:
一、 分析人物形象。
二、 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 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战争影片境头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流血、尸体。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是血腥、残酷、悲痛。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痛苦呢?当然不是。今天我们就接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二、 关于孙犁及他的作品
[幻灯播放]
孙犁原名孙树勋,19xx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人民群众的生活。1937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到短篇。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十六年前回忆说课稿(精选4篇)
十六年前回忆说课稿 篇1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两课时有详有略,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由此可见,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而不及其余。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山地回忆(精选4篇)
山地回忆 篇1
孙犁
教学目标:
一、 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 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 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
教学重点:
一、 分析人物形象。
二、 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 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战争影片境头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流血、尸体。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是血腥、残酷、悲痛。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痛苦呢?当然不是。今天我们就接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二、 关于孙犁及他的作品
[幻灯播放]
孙犁原名孙树勋,19xx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人民群众的生活。1937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到短篇。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我的回忆》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
2、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让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让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
按照作者同传主的关系,传记可分为传记和自传两种。自传可界定为“以作者本身为对象的传记”,自传绝大多数是采取第一人称。自传与一般传记的区别:从形式看,自传没有传记完整,传记一般记录传主的一生经历。自传由于作者就是传主,因此不可能写出自己完整的一生。从方法上看,自传比传记更自由,主观性更强,客观性相对较弱。传记恰好相反。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作者回忆自己的生平或生平中的某一阶段,它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必然包含自传的成分。回忆录同一般的传记或自传相比,有几个不同的特点:回忆录涉及的生活面一般比较广阔,回忆录同当代社会生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间上没有很大差距。回忆录的形式极为自由,有些作者完整和连贯地叙述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的经历,也有的回忆生活中的某些互不相干的片段。由于回忆录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所以一般比较真切,常包含许多轶事、对话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