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教案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过方式的运用:重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抒情。结构:总分总、过渡。选材:身边的事,典型而有代表性。语言等等。
三维目标
★ 掌握记叙文的最基本的常识。
★ 以典型的范文示例。
★ 培养学生热爱写作文的思想热情。
教学重点
辅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常识。
教学难点
学生写作。
教学方法、学法
引导、自主合作、学生交流展示。让学生把以上的几种情况在写作中有机地结合体现出来。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辅导,第二课时写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提起写作文,往往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抓头搔耳,绞尽脑汁,搜肠刮肝,无话可谈,无从下笔,这种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然而,如何来克服这一不良现象呢?下面听老师讲、辅导,你会有很大的收获,并且对写作文的信心也会大增。
二、示例指导。
读本段话语,完成下列要求。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魏巍的《我的老师》
还命题权利于教师(精选2篇)
还命题权利于教师 篇1
甘肃庆城县驿马中学 赵远兴 745016
时下,各类考试名目繁多,别的姑且不论,单说中小学校每学期的教学考试。要考试,就要命题,许多学校因种种原因不让科任教师命题,而从商贩或其它地途径买试题。考试结束后,又统一阅卷。(更有甚者,不允许科任教师参予阅卷。)教师成为名符其实的“教书匠”。这种做法是与教学原理相悖的。
教学考试的目的主要在于全面检查和了解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落实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说,教学过程 中的考试主要反馈教师的教学,而教学过程 结束的考试主要反馈学生的学习。前者是对教学的评价,后者是对学习的评价。那么,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考试试题就要从教学过程 出发,广泛使用题型、全面覆盖教材、明确考查目的,内容涉及教材的重点难点,各章节的合理分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掌握难易程度。通过考试,教师亲自认真阅卷,统计学生的失误,了解学生具体的不足之处,找到造成失误的原因。教师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正确反馈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 中不断改进教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而这一切,对于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商贩和脱离教学实践的人员所命制的试题是难以达到的。
常言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对于一个成功的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科任教师只有亲自命题,才能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通过阅卷反馈,可以清楚地看到教与学的矛盾,教师的主观愿望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距,才能不断革新教法,从而与学生默契配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七上命题作文复习
命题作文是指给定明确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题目选定材料,组织材料,确立中心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题型。命题作文的题目无论长短、深浅、熟悉、陌生、抽象、具体,都具有展现自我、展示个性、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的倾向。且题目与要求具有互补性、暗示性、标志性的特点。命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读书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其写作程序为: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修改。
例文解析:
题目: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1.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
写作导航
“牵挂”这道作文题虽然在思想立意方面留下的空间不大,但在选材结构文体表达等方面给考生以极大的自由。面对这个题目,考生该如何驾驭?
一、多方筛选,择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内容来写
面对“牵挂”一题,考生可以遥念孩提时代的一位小友,可以记挂少年时的一位老师,可以牵挂新近从媒体上认识的英雄,也可以牵挂一个多年前曾游历过的小山村…情之所系,可写进文中的事情还挺多的。面对“牵挂”,考生还可以扣题说理,或就题抒情,从“牵挂是亲情伦理的金丝银线,到牵挂是关爱的灯光炭火,再到无牵挂即无亲情,无牵挂即无幸福…”思路开启,情愫舒展,纵笔写去,完篇确实不难。然而,稀松的矿层无黄金,浅泛的文章难动人。唯有在动笔之初,多角度搜索,多维度思考,多层次挖掘,确认什么是你的心之所系,才可能真正写出真情之文,至情之文。文学创作收上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动人的文章往往写于作家思念最深的时候;而至情之文常常以朴素的故事、具体的细节、真挚的语言为载体,没有这可称作文章羽翼的生动的材料作为依托,再深挚的情感也无法放飞。
一位考生把笔端落在“浓得化不开”的父子至情上,且看他是怎样取舍材料的:因为父子分割两地,他一起首便写到父子俩话费都超支;紧接着写到父亲和自己的通话的内容;写到中考前夕父亲原说要来看望自己,最终却因为怕影响自己大考前的情绪而未能兑现诺言……文章语言无华,却辞诚而情切,事真而动人,做到了“以实取胜”。这算是取材成功的例子。
《逆命题、逆定理(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求是中学 李明兰
《逆命题、逆定理(3)》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节课,本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角平分线的定理、逆定理以及利用角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来解决几何问题。
在定理学习的过程中最困扰学生们的是“点到角两边的距离”,这同时也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折纸得到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并画出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概念,并让学生猜想,测量得出这两段距离的大小,而教师则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初二的几何正从原来的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发展,由此教师自然过渡到让学生证明刚才猜想、实验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角平分线的定理。这段教学内容的设计主线是猜想——实验——论证,这也符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讲授角平分线逆定理时,教师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直接建构,让学生讲述角平分线定理的逆命题——证明逆命题为真命题——逆定理,一气呵成,较为简洁、自然。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而教师也发现同学们嘴上虽说明白了,但一遇到几何问题又糊涂了,所以教师从《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思想出发,设计了关于为“世博会”动迁居民生活服务的一套完整的实际生活应用问题——“浦江镇居民小区建造超市”这个主题活动,这样让数学贴近生活,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门能学以致用的学科。在整个应用题的编排上,教师力求过渡合理、衔接自然。考虑到角平分线定理与逆定理讲授过程中学生对几何证明书写的困难,教师穿插了由本人的板演与学生独立书写的两道“超市”问题,作为弥补。
作文命题要富有针对性
小学教师教学作文的对象是小学生,命题就要面向小学生,因而命题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除了每册单元基本训练里的作文训练之外,教师往往要再命题让学生练笔,如何有针对性地命题就成了教师思考的一大难题。我以为针对性地命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即兴命题,命有所写。
即兴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因某事某活动而喜而忧,构思一道围绕此情此景为中心的命题,学生即景生情而写下一篇短小作文,写得真实而不离主题,这便是抓准了学生的“情”而命题所产生的效应。因此,平时应留心学生的心理。当学生为集体活动、竞赛的胜利而欣喜若狂时,为班级期考平均分偶然下降而遗憾时,为中队连续获得四面红旗而喜悦时,为同学间发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激动不已时,即刻精心出一道题目,如《记一次教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班级里的新鲜事》、《意想不到的事》……写起来,特别深刻。这些题目在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感触,有酝酿,有材料,教师的命题也对准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较好效果。
深入生活,提炼命题。
教师常常在一节课里让学生练笔,要求对准生活的某个镜头写短小精悍的文章。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命题作文,是捕捉命题的好时机,也是利用短时间练笔的一种好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命题要小,选材要宽,一旦命题,材料就把握了。这种命题很灵活,很自由。教师先为学生示范命题,学生便跃跃欲试提炼命题了,往往会产生出更贴近生活,更新颖的题目,比如针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命题《紧张》。
长此以往,我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