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3

2021-01-27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作家简介:
龙应台, 1952年出生。中国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社会批评家、思想家。获美英文博士学位,曾教于美国、中国台湾、德国等大学。现教于香港大学。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中国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2、基础知识学习。
塞  sāi ( 塞车 )     sài (边塞)   sè (闭塞)
自许——自诩 ( xǔ)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自己称许自己,中性词
自诩:夸耀,说大话;贬义
不齿 ——不耻
不齿 :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鄙视。
不耻:“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3、四、题目解释: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提示:标题采用反问句式,发出质问,言下之意是“中国人,你应该生气”。体现出作者路见不平,拔刀而出的正义感。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文中有哪些让作者认为中国人该生气而不生气的现象?
2.作者认为中国人不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中国人“生气”?

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现象 恶果 国人态度 原因
摊贩占骑楼做生意
 污染环境
 不生气,
麻木不仁
 怕事
自私

扔垃圾、丢瓶子
 污染河水 破坏环境
  
违规占道
 阻塞交通 、违反公德
  
焚烧电缆 、排废料
 污染空气和海水、伤害下一代
  
饮食不卫生
 危害健康 、毁坏名誉
  
呼吁:国人要有良知、有胆量,要大声地说自己很生气,
国人应有公德心,维护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

四、文本探究。
1、说说文章大量篇幅运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好处。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亲切,便于对话、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明确:文章大量运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发作者“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之情,呼吁国人要有良知、有胆量,要大声地说自己很生气,国人应有公德心,维护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样写更有针对性,增加了文章的感召力。
2、试分析课文这几段文字(从第121页“我看见摊贩占据着你家的骑楼至第122页”畏缩地把门窗关上,耸耸肩,摇摇头!”)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仔细体会杂文的说理特点。
明确:
这几段文字的写作思路:叙述所见、摆出事实——模拟问答、揭示心态——议论说理、指明出路。论述文通常是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而本文却在这两者之间插入了“一问一答”,以模拟的口吻描述作者“恨铁不成钢”的大声质问和对方忍声吞气的小声回答,生动形象地促使读者思考是非真相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说理目的。
语言特色:多用短句,独立成段。将作者内心无比气愤和“中国人”明哲保身的自私心态,揭示得淋漓尽致,文章读来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起到震撼人们心灵的作用。
3、总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总会有公德意识差、道德败坏、违法乱纪、不懂得保护环境的人,他们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破坏环境,这是事实,幻想他们自觉觉悟,改正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不可能的。他们不道德的行为,要靠社会的正义、全民的良知、大众的奋起来制止和扭转。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站出来、大声地说“我很生气”。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