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教案

时间:2025-04-05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3

18、评《泰坦尼克号》
叶凯蒂
教学目标:
    1、理解好莱坞新类型影片“基本结构不动,技术功能创新”的总体特征,培养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冷静思考意识。
    2、理清文章思想,体会影评文章特点。
    3、评价作者观点,激活学生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冷静思考,使自己身处流行大潮中多一份镇定和深刻。
教学难点:
       文章学术色彩浓重,术语多,语言风格近于理论化的口语,使学生有较明显的阅读理解障碍。要告诉学生,把握要点即可,无须字字句句落实。
教学方法:
    1、课前熟悉课文,画出要点和疑点、难点。
    2、分析作者观点,辨析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
    3、扩展延伸,举一反三。
媒体使用: 多媒体投影仪:《泰坦尼克号》海报、精彩剧照,主题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
    自从有了影视,就有了影视评论。法国现今著名影评家米歇尔•傅东先生这样评价影评的作用:“一篇好的影评可以帮助一个年轻导演找到资金拍他的第二部影片”,足见影评巨大的艺术评鉴和舆论导向力。
    其实影评并不高深莫测,和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陌生。大家一定忘不了集体看电影散场后边走边谈、边谈边争的情景。那可说是一种朴素的影评。也许,我们的感慨和体会还暂时达不到叶凯蒂这样的专家学者的高度,但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自惭形秽。因为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声音,相信自己,未来优秀的影评家也许就坐在大家中间。

查看全文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2

13、坚决抵制低俗炒作行为
赵金
教学目标:
1、 学习时评特点与写法。
2、 掌握因果分析法、辨证分析法的特点并能运用。
3、 迅速梳理文章内容思路,筛选关键信息,掌握文章写作特点。
4、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爱憎分明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教学重点:迅速梳理文章内容思路,筛选关键信息,掌握文章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爱憎分明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
作品简介:该作品获第xx届中国新闻奖时事评论一等奖。
女体盛宴:用年轻美女的赤身裸体作为盛放食品、菜肴的容器,取名为“女体盛宴”。起源流行于日本。
三、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时评是针对什么时事展开评论的?作者的批评指向哪些单位及其思想行为?
2、对于问题的解决,作者提出了什么原则?
明确:1、昆明餐厅女体盛宴。商家炒作,违背道,德风尚、法律规范;媒体跟风,违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2、用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来加强社会管理。
中心论点: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
四、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发表评论。
五、畅所欲言。
坚决制止低俗炒作行为要用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来加强社会管理,这样的提法显然很空泛。两会正在召开,请同学们积极献言献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查看全文

粤教版四年级呼吸与健康教案

6、呼吸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2. 知道肺活量的测试。3. 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3. 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呼吸与健康”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二课。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人体的呼吸过程等科学知识。继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项项有趣的试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着高涨,在本课的学习中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定量观察、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准备:

皮尺、空饮料瓶(1.25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戏、油性笔、秒表等。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花样游泳队员正在水中训练,她们在水下能较长时间憋着气,变换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学生们看了既惊奇又佩服。为何常人很少有像花样游泳队员那样的“气量”呢?常人的“气量”有多大呢?怎样才能让“气量”变大呢?

查看全文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1

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
第一章
3、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
                 -----谈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张岱年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2、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限时进行全文阅读,回答问题1和2:(提醒结合题目)
1、中国传统道德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最主要特点——第1自然段:“以人为本”;
 两个方面—— 第3自然段:“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第11自然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根据归纳出的论点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理清思路。
 第一层——(1)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以人为本”。
第二层——(2——17)从两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道德。
第三层——(18) 总结全文。
反思: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到不同的划分层次的看法,有两个同学认为第1自然段应该与下文合并,有同学认为15——17自然段应该与前面的段落形成并列关系。我在课堂上对第1种看法的解释是:“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提出了总的观点,进而在下面进行分述。”对第2种看法的解释有些牵强:“作者在15——17自然段中提到的‘爱国主义’‘孝’‘勤俭’都是对‘人’如何作为提出的要求,也属于‘以人为本’的范围。”

查看全文

粤教版八年级(上)<与人为善>

【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

          〖课 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人为善的含义

2、认识到与人为善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从而积极培养与人为善的意识

3、掌握与人为善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2、通过“认识自我、完善人格”,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力求使自己更完善

3、结合“设置情境、全面认识”活动,学习领悟本课的知识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与人为善的观念,尽自己所能,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二、〖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与人为善”

三、〖教学难点〗

如何“与人为善”及其好处

四、〖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注重对学生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采用的方法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情景体验、小组合作探究、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五、〖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念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负责。故本课--力图遵循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课前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课设计为:“渲染气氛、激活思维——设置情境、全面认识——快乐体验、感悟生活——认识自我、完善人格”的总体教学思路。

查看全文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原创,粤教版)..


小黛

一、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材料:

1.关于诗歌鉴赏的资料,包括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的技巧(教师印发)

2.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相关节日诗歌

3.与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的节日诗歌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社会背景等资料

2、3主要由学生自己查找,教师通过检查来了解和监督。

三、活动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诗歌鉴赏课,通过总结本单元的诗歌,与同学共同探讨诗歌鉴赏方法

第二课时为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ppt来展示鉴赏结果。

四、活动方式:

讨论、探究 成果展竞赛

五、活动准备

由于本次活动是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而且课外为主,课堂为辅。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1.教师在授课前准备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做成赏析范例。同时将一些网站介绍给同学。

代表性作品和赏析见附录,网站如下:

搜索网站:

诗词专业网站:

(中国诗词网)(中华诗词网)(诗词网)(中原诗词网)

子归原创文学网)

传统节日专业网站: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网)

2.成立活动小组

本班语文学习组现有13组,可以做适当合并,合并为9组,每组6人。考虑在周三下午汇报,两节课共75分钟,每组不超过6分钟,剩余20分钟主要是主持人讲话,教师总结。

此次分组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重组,其中4组同学分别并入其他小组,可以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并入的小组。一等奖的小组一组,每人加分6分;二等奖的小组两组,每人加分4分,三等奖的小组2组,每人加分2分。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