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的优良精神。(中国的脊梁)
八、布置作业。
1、熟读文章,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最先与最后的涵义应阐明。体会鲁迅语言风格这一环节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哪怕学生讲得并不好。教学中举例应尽量举现时性强的例子。这样文章的批判才有更强的现时性。
21、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创作上的特点。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受益。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简介:
季羡林(1911.8.6~.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引论。(1)明确肯定的口吻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2-7)引证和例证。充分证明。
第三部分:结论。(8)将内容拓深一步。心服口服。
四、文本探究。
1、你发现本文最大的特点了吗?
明确:说身边事,讲平常理,举例角度丰富多样,说理思路有条不紊,思想深邃文笔轻松明了。
2、主旨探究
学界泰斗
——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诫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希望我们真正弄懂这一平凡的真理,以平和的心态和宽容之心待人处事,共同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
3、谈谈文章末尾一段阐明中心观点所起的作用。
(1)、呼应上文,得出全文结论。
(2)、拓深文章内容,强调所谈的观点是“平凡的真理”。
(3)、明确指出本文观点的目的和意义。
五、课外拓展。
1、季羡林的话:“我的一生大起大落”
2、温总理的话:“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尽沧桑、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们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时,您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这不仅是个人毅力决定的,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充满信心。”
XX年、XX年,曾两次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季老。
3、学生阅读季羡林本身及总理的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文章阐释的道理朴素简单,文章结构清晰自然,讲课时不必过度阐释。重点应放到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所阐释的道理。
22、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龙应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批判的精神。
2、结合现实的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关心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批判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