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全部教案3

2021-01-27

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也即要敢于“不耻最后”。
2、明确作者论述的重点放在“赞扬不耻最后”,从文中和结尾可见。
3、区分一般中国人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明确文章的观点。(学生小组合作,迅速完成下表)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中国人的心态 鲁迅观点态度
不为最先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社会“不易有改革”
国民“日见其卑怯”
 怕
 提倡敢为最先

耻于最后 见危机作鸟兽散
与困难中途放弃
对落后或坚持的人加以嘲讽

 敌人“如入无人之境”
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耻
 赞扬不耻最后

4、得出结论: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四、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杂文写作特色。
1、文章开头提到赛马,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举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第四个问题,由学生自己说,教师稍做提示和引导。最后明确)
1、由一个故事引入正题,显得轻松随意,但又与文章的中心观点密切相关。
2、结合现实例子来揭示中国人耻于最后的具体表现。
3、最后一段。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这种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4、(1)发表议论,语带讥讽。(2)揭示事实,语调冷峻。
五、教师小结。
经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语言冷峻,带强烈的讽刺味道,读来确实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六、拓展探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1、 作者认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你认同 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提示:失败英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韧性的反抗,单身鏖战的武人:敌后的抗战力量,张巡,许远(《张中丞传》)
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叛徒”原指从一阵营叛逃到另一阵营的人。这里指反叛旧秩序的人,即鲁迅所说的敢为人先的人。 “吊客”即看客,闲人。这里应指理解同情反叛旧秩序的人。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作品,你认为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民族的劣根性。
一是专制性和奴性。二是欺瞒。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四是爱面子。(孔乙己)五是卑怯、懒惰、巧滑。(阿q)
(2)、民族的优良精神。(中国的脊梁)
3、小结
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杂文,一贯的批判精神,讽刺风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鲁迅是有良知的,正如其自己所言:“揭示国民病因,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它的作品是有价值的,即使是现在也仍然不过时。
七、板书设计
得出结论: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语言风格:(1)发表议论,语带讥讽。(2)揭示事实,语调冷峻。
鲁迅笔下国民性:(1)、民族的劣根性。一是专制性和奴性。二是欺瞒。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四是爱面子。(孔乙己)五是卑怯、懒惰、巧滑。(阿q)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