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2019-11-06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五、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1~12文段,回答问题。
板书: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一开始写腰鼓表演前的“静”,用了哪些景物作衬托?
3.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5.“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7.“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8.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1.突出后生的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憾人的力量。
2.高粱地、风吹高粱叶子、呆呆的腰鼓。
3.动静相衬,更衬出飒爽英姿,人与鼓的沉静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4.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动的急转。
6.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
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7.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8.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安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意思是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忆明珠的《说到音乐》,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命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