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

时间:2025-04-05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6篇)

《安塞腰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一曲荡气回肠的《黄土高坡》声中,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黄土高原,学习第14课(读题安塞腰鼓)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赞叹安塞腰鼓的话?是那一句?(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好”)

  那么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好“?

  (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二.感知“腰鼓”

  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6-17自然段,分别在这四个方面中划出让你感受到安塞腰鼓“好”的句子,并在边上写写批注。

  小组合作:

  一读:在小组中朗读你划出的句子。

  二说:说说你的感受。

  三补充:互相补充

  三.情动“腰鼓”

  教师评价小组合作。

  首先让我们一起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这一段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好”?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排比,有气势,鼓声激荡。(来,读一读,分享你感受到的气势)

  2.比喻,读一读这些用来打比方的词:有力量 有气势的东西,让人心潮澎湃。

查看全文

关于安塞腰鼓教案汇总(精选15篇)

关于安塞腰鼓教案汇总 篇1

  《安塞腰鼓》是我国著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欣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课堂上,我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朗读和欣赏。上完后,我的感受很多:

  1、我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周身的每个细胞都很活跃。我知道,这一切都源自于这篇文章的完美。我之所以在教学时没有把这种感受充分传达给学生,是因为尚缺深厚的鉴赏水平,还有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因此,功夫在诗外,要教好语文,还需在各方面下功夫。

  2、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在这点上,我让学生们领悟得还不够。

  最后,我还有一点体会。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要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必需渗透在每个问题中。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案集锦(通用16篇)

《安塞腰鼓》教案集锦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铿锵激越的语言。

  2.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教学重点】

  1.雅词、美句的积累。

  2.美点、妙要的品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归纳积累。

  媒体设计

  准备3~5分钟的腰鼓舞的碟片或录像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二、解题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

  三、研习课文

  1.通读课文,积累20个雅词:

  震撼烧灼威逼晦暗恬静亢奋羁绊奔突辐射翻飞

  鼓点后生阵痛颤栗磅礴排解元气强盛强健渺远

  2.解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板书)。

  3.品读课文,学用各种句式。

  ①排比句式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5篇)

安塞腰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品读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导入语)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了什么?陕北作家刘成章又是怎么来诠释它的呢?我们一起走进《安塞腰鼓》。

  2、简介安塞腰鼓

  3、预习检测。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教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1至4段由男生读,5至27段由老师读,28至30段由女生读。

  1.朗读指导:

  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

  28—30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

  2.速度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注:可填写词语、短语、句子,可选用文中内容,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等。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汇总(通用13篇)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汇总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5篇)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

  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 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 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 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 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 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 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