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

  看了刚才的片子?给你的感觉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学生围绕关键词语去谈感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师小结:安塞腰鼓是我国陕北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__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初读课文

  1、陕西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学习提示:

  (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字词、语句打上问号。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自学交流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生字词。

  出示: liáng zhòu bèng

  高粱地 骤 雨 蹦 跳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安塞腰鼓

  陈喜莉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_(精选1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_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方法:

  1、诵读

  2、想象

  3、研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本课导入的设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导入:

  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

  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题目是——

  一、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二.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

  2、仿句

  三.品读

  1、结尾句是含义

  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查看全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三则(精选17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三则 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