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教案

2019-04-18

《鼠疫》阐释了一种“围城”现象。按作者的说法,封城后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流放感,而这种流放感正是人们生存境遇的真实境况。人是被流放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感受着永无休止的焦虑、莫名其妙的企盼、令人窒息的荒诞和渴望回归的期待等痛苦。里厄医生和他的医疗救护队,他们的生存的理由是抗争命运,默默无闻地用高尚、人道来反抗或许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单从《鼠疫》看,加谬还不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小说中的家庭、友谊、爱情等都为荒诞的现实涂上一层鲜亮的色调。里厄还是常态的人,是社会中少有的清醒者,他远非《局外人》里的莫尔索,像他那样对社会、对他人,完全地置身事外,只是追求一种真实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里厄是莫尔索身上向现实妥协的一部分。小说的结尾很好,把“鼠疫”理解为法西斯主义,认为它时刻存活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我觉得这样理解未免过于狭窄。鼠疫的象征范围应该是广泛的,它或许是人性中恶的成分,这种“恶”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在和平时期,它则潜藏在社会中人的各个心理暗角。

五、创作背景

    从加缪在30岁前的人生经历来看,是极为坎坷的,对人生苦难、命运艰辛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也决定了他以后的思维重点始终脱离不了对人类命运的探索。而且他没有经历过学院研究、师承学问的过程,在自身哲学观念的生成上具有独立性和天然性。再次,我们可以看到加缪和萨特一样,具有强烈的关心时世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普通的皓首穷经的学究不能比拟的。
  20世纪30—4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人文主义的秩序在建立的同时,因为本身的病根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未知世界的迷惘,将人类生存的意义现实地摆到了每一个有道德良知的哲学家、作家面前。正是这样,许多哲学家、作家开始从抽象逻辑和本体论的深林里走出来,转为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而萨特、加缪正是其中的先驱者,也以他们各自的作品成为西方战后一代无数人的精神导师。
  而萨特和加缪又存在很大的思想路途的分野。萨特的理论体系复杂艰深,充满晦涩和抽象的思维;而加缪更像一个文学家,以朴素的人生体验和生动的文学描述来阐发自己的观点,用具体的生活参照物取代反复的哲学推理论证,因而留下了《西西弗神话》这样的哲理性和可看性俱佳的成功作品。

六、课文讲解

1. 课文朗读

2. 课文分析

(1)《西西弗神话》阐释的哲学命题

《西西弗神话》从创意、酝酿到写作、定稿,是在1936年到1941年的几年间断续写成的,但它仍具有哲理上内在的完整性与推理上的系统性,它从荒诞感的萌生到荒诞概念的界定出发,进而论述面对荒诞的态度与化解荒诞的方法并延伸到文学创作与荒诞的关系,这一系列论述构成了20世纪西方文学中最具有规模、最具有体系的荒诞哲理。加缪的荒诞,不同于西方文学体中出现的荒诞形象或荒诞表现手法。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中著名的荒诞形象,具有鲜明的针砭性和代表性;卡夫卡的小说中多次出现“荒诞情节”,也应该以象征意义为主;《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文学戏剧表现手法,通过作品操作过程中的荒诞,表现社会、阐述意义。这些述及的荒诞,都是文学意义上的荒诞,是认知世界、反映世界层面上的荒诞。而加缪的荒诞,是哲学意义上的荒诞,是改造世界层面上的荒诞;也是看不见的荒诞,需要通过论证或者描述才能思考而得到。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