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
《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
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
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
(一)作者与作品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xx年入高等小学,19xx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二)作品简析
第一单元的总标题是“沿波而讨源”,意为通过文学现象来研讨文学的本质。
《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见解——从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过程。文章分析了雅与俗的特质,指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由“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赏”的变化。文章纵向梳理了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史带论,史论结合,语言充满趣味性。在根据文章内容整理课后练习中“‘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的表格,了解其发展的脉络及原因之前,我们应该对作者谈到的雅与俗在文化方面呈现的特质有个整体的认识。首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雅人”指“士”,“也就是士大夫”,包括统治者;而“俗人”指的则是“民”,“小市民和农家子弟”,现代的“农工大众”。其次,所谓的“俗”,体现在文艺方面,表现为“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俗士的趣味”,更具体地体现为“口语化”,“做诗如说话”,“记述有趣味的杂事”。以这样的内涵来看待今天的文化,雅与俗呈现出来的对立与融合,的确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