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教案

时间:2025-04-05

古代神话教案(精选2篇)

古代神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知识,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理解离奇、曲折的神话情节,激发阅读的兴趣,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用现代汉语改写或创造性地讲述这六则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

  1、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比较几则神话情节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

  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开天辟地先辈耀华夏,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请同学们看这副对联,说说它让你联想到哪两则中国古代神话?

  ——“开天辟地”让我想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创世的功德可谓光耀华夏。

  《女娲补天》,女娲曾平定了天塌地陷的灾难,造福苍生可谓“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或想到鲧禹治水等,合理即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是怎样开天辟地,又是怎样扭转乾坤,与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抗争的。

  二、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讨论研究这两则神话故事中重点语词的含义。(重点词语参考“教学设计(一)”)

  三、在阅读中了解神话的基本特点

  1、《盘古开天地》探索的是什么现象?《女娲补天》寄寓先民怎样的愿望?

  ——前者探索了宇宙生成、万物产生之谜。

查看全文

《西西弗神话》学案(通用2篇)

《西西弗神话》学案 篇1

  课时详解1

  心苦,乐土也是地狱

  心乐,地狱也是天堂

  那自我抗争的命运比上帝的施舍更来得甘饴古今中外,曾有多少文人迁客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变幻无常的人生,苦苦地思索着……《西西弗的神话》就是千百首咏唱人生的悲歌中的一首

  加缪在完成这本哲学随笔的时候,只有29岁(1943年)和他的小说《局外人》、《鼠疫》等名著一样,《西西弗的神话》也属于他的成名之作,影响历久不衰这本书语言简朴,风格淡雅,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鲜艳的色彩,但在平淡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清晰的哲理,在其近乎白描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作者火热的激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西弗的神话》,走近加缪!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法国二战后 “精神领袖”的人物之一加缪

  法国二战后有两位号称"精神领袖"的人物,一是萨特,一是加缪在这两个人中,中国人更熟悉萨特,在八十年代,他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而加缪则知道了解的人要少得多,其实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加缪在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多,而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魅力仍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父亲在19xx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加缪的小说最有名的要算《局外人》,《鼠疫》,哲理随笔有《西西弗斯神话》,《反抗者》

查看全文

《西西弗神话》学案

课时详解1
心苦,乐土也是地狱
心乐,地狱也是天堂
那自我抗争的命运比上帝的施舍更来得甘饴古今中外,曾有多少文人迁客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变幻无常的人生,苦苦地思索着……《西西弗的神话》就是千百首咏唱人生的悲歌中的一首
加缪在完成这本哲学随笔的时候,只有29岁(1943年)和他的小说《局外人》、《鼠疫》等名著一样,《西西弗的神话》也属于他的成名之作,影响历久不衰这本书语言简朴,风格淡雅,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鲜艳的色彩,但在平淡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清晰的哲理,在其近乎白描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作者火热的激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西弗的神话》,走近加缪!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法国二战后 “精神领袖”的人物之一加缪
 
法国二战后有两位号称"精神领袖"的人物,一是萨特,一是加缪在这两个人中,中国人更熟悉萨特,在八十年代,他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而加缪则知道了解的人要少得多,其实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加缪在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多,而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魅力仍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父亲在19xx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加缪的小说最有名的要算《局外人》,《鼠疫》,哲理随笔有《西西弗斯神话》,《反抗者》

查看全文

第1课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

第1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快乐积累】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女娲(     ) zhuān民(     ) 鸷(   )鸟 干hé(    ) 夸父(    )  柘(    )木    堙(    )2. 给句中加点的字释义。①地不周载                 ②水浩洋而不息             ③鸷鸟攫老弱。           ④杀黑龙以济冀州           ⑤夸父与日逐走             ⑥饮于河渭                  ⑦其鸣自詨                 ⑧溺而不返                3. 翻译下列句子。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                                                                 ⑵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                                                                   ⑶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 填空。①神话是关于神仙或深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         和       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②《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选自《          》,《女娲补天》选自《         》。③常衔西山之木石,                   。④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                  。5.请将下面的神话传说故事补充完整。(    )射九日   (   )取火   炎帝(   )   (   )奔月   (    )开天辟地6.运用下面的材料,补写两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以赞誉丛飞的义举。材料: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深圳著名歌手。他在XX年里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四处筹措扶助资金,无暇照顾女儿。他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孩子们称他"丛飞爸爸"。他身患绝症里,负担不起医药费。他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                 ,                 他                               ,                           ;他和他的歌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记得了全国人民永久的敬意。【阅读驿站】

查看全文

中国古代神话四则

①鲧禹治水
②女娲补天
③精卫填海
④夸父追日
【学习目标】
   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诵读,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学习故事主人公热爱生活,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奋斗精神和美好品德。
【文学知识】
  1. 课文选择的四则古代神话故事,体现了早期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中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如毫不气馁、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与自然抗争的执著精神等。
  2.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神话集。
【正音正字】
  鲧 堙 爁(火监) 焱 颛 鸷 攫 娲 鳌 鸠 柘 喙 詨(讠交) 溺
【积累词语】
  鲧禹治水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鲧禹治水》
原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翻译:洪水泛滥,鲧没有等待天帝下命令,就偷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堵塞洪水。
原文: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翻译:天帝(发觉了此事)命令祝把鲧杀死在羽山的近郊。
原文: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翻译:鲧的腹部孕育了禹,天帝就命令禹(治理洪水),最终禹铺陈土壤使九州安定。
《女娲补天》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翻译:上古的时候,四根天柱倾折,九州大地陷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不能负载万物;
原文: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翻译:烈火燃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鸷鸟伤害老弱。
原文: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查看全文

《西西弗神话》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分析《西西弗神话》在加缪整个哲理体系中的特殊意义,它是加缪荒诞哲理集中浓缩的体现,是最有权威的代表作。

2. 分析《西西弗神话》的故事内涵和西西弗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要点

1. 为什么说西西弗是荒诞英雄。

2. 为什么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3. 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生平

阿尔贝•加缪19xx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镇。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他与做工的母亲在贫民区渡过了困苦的青少年时代。1930年加缪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学业无法继续。后来他到阿尔及利亚大学攻读哲学。1936年加缪以一篇题为《由普洛太诺斯与圣奥古斯丁的哲学著作中观察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思想的关系》的论文获得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缪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创办了著名的地下报纸《战斗报》。1947年,他因政治观点的分歧而退出了《战斗报》。1957年,加缪以“阐释了我们这一代人类良心的难题”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会上,加缪说:“……作家的功能不是放弃热忱的责任,因而一个作者不能替那些创造历史的现代人服务,而必须替那些隶属于历史的人服务”。1960后1月,加缪乘车去巴黎,因车祸而死亡,终年四十七岁。

  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

  加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流放和王国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互不取消,甚至有相反相成的意思,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和魅力之所在,加缪在他的随笔中数次使用这样的修辞方式: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随笔中也许不过是一种修辞,但这种修辞代表的思维方式却贯穿了加缪几乎全部的创作,成为他的重要特色。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