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剖析:“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以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结构图解
《望海潮》结构如下:
忘海潮 上阕悠久的历史
《雨霖铃》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望海潮》一词,通过描述杭州古今的繁华富庶景象和西湖的美景人事,抒发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凄冷的清秋离别的场面,表达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真挚情感。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蘸情绘景《望海潮》
《望海潮》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上阕,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作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阕,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语脉暗接《雨霖铃》
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跳跃性大。它不可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将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细细道来,但它又绝不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思绪的展开,既显示出外在的跳动,又显示出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只合乎逻辑,在语言表达上也是很严谨的。柳永的这首词就充分显示出这种特点。这首词的语脉暗接处主要有:“冷落清秋节”暗接“寒蝉凄切”四个字。不仅时令上契合,氛围情调上也一致。“晓风残月”其“晓”暗承“对长亭晚”的“晚”。暮霭中分别,晓雾里醒来,船行一夜而人隔千里,能不伤怀?“兰舟催发”呼应“骤雨初歇”。暴雨已停,天已放晴,所以舟要“催发”了。“更与何人说”暗接上阕“无语”。此刻执手相看,尚可倾诉衷肠,然而却“无语凝噎”,能言时不言;他日天各一方,欲言却无人可言,更显愁肠百结。从整篇看,上阕实写别时难舍之情,下阕遥想别后相思之苦。由实生虚,顺理成章;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问题探究
问题:柳永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人们对他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和潦倒贫困的一生却评价不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柳永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