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 教学设计

2023-10-09

9词两首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读词五遍,查字典:常记、沉醉、兴尽、斜风、不须)

  2、诵读李清照的另外二首词:《如梦令》、《声声慢》、柳宗元《绝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一首诗《如梦令》,对比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诵读,导入新词:

  1、背诵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二、揭题:

  1、板书:如梦令   渔歌子

  2、生读题

  3、师解题:《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分别指名读两首如梦令,初步认识词牌,了解如梦令的特点。

  4、板书作者并做相关介绍

  李清照:南宋第一才女,出生一个大夫的学者人家,博学多才,精通书画,擅长写词。

  张志和:唐代诗人,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三、初读,读流利词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正音。

  3、同桌读,注意读正确。

  4、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

  5、生练读,并指名读。

  四、精读指导,学习《如梦令》

  (一)抓字词,理解词意。

  1、交流以下几个词的意思。

  常记:常常想起

  沉醉:大醉

  兴尽:游兴满足了

  溪亭:溪边的亭子

  2、整体感知

  (1)师问: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自由读词,请找到文中的关键字词回答。(“醉”“日幕”)

  (2)交流

  3、抓“醉”理解全词

  (1)读一读全词,从“醉”你看出什么?(可结合生活经验,也可联系下文)

  (2)交流

  ①词人的心情愉快,畅饮导致醉

  ②不知归路

  ③日幕,游玩兴致还很高,流连忘返

  ④误入荷花深处

  ⑤词人在荷花丛中快速地划动小船,想找到出路

  ⑥惊起栖息的水鸟

  (3)师结:作者愉快的游玩,兴致盎然。由于畅饮喝醉了,以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回想起来别有情趣。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吗?先自己试一试,再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经常想起那一次在溪边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了,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丛中。使劲地划呀,划呀,惊动了满滩栖息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二)想画面,体会意境。

  1、看图,再读读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交流(兴致勃勃在溪亭游玩   在荷花丛中一女子荡舟游玩,游兴不尽   拼命的划船惊动了栖息的水鸟……)

  3、你从中感觉到什么?(作者的心情很愉快,很有情趣,游玩的兴致很高)

  4、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三)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背诵,理清全词的思路。

  地点、时间、发生什么事(沉醉、误入、惊起)

  2、自由练习背诵

  3、不同形式的诵记

  4、你体会到早期时的李清照是怎样的?

  过渡:生活如此有情趣的诗人,后来由于命运发生变故,她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度过晚年。

  (四)、拓展阅读,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1、出示:《声声慢》

  2、师读,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3、说说感受

  五、作业诵读《如梦令》、《声声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诵读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3、背诵柳宗元的《绝句》

  过渡:今天我们将再去认识一位在白鹭飞翔,桃花盛开,鳜鱼肥的季节中独钓的渔翁,享受一番当时的情趣。

  二、精读指导《渔歌子》。

  (一)抓字词,理解词

  1、指名读

  2、出示关键字词,看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箬笠   蓑衣

  (2)斜风、细雨

  联系生活经验,猜想是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3)不须归

  (4)师解:西塞山:在湖州,西塞山前有一溪,但樊漾湖已不存在。

  2、整体感知

  (1)自由读,找一找,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是怎么样的?眼前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秀丽的春天)

  (2)交流

  (3)词中的人是怎样的?

  (4)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二)想画面,体会意境

  1、划出表示颜色的词,想象中的画面是怎样的?(交流)

  2、除了色彩缤纷,许多事物是处于动态的,找一找,你仿佛看到哪些事物正处于动态之中。(交流)

  3、看书中插图,再读读词,你脑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闭上眼睛,师读词。

  交流

  4、探讨: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5、朗读

  (三)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背诵,并自由练背。按由景到人的顺序。

  2、不同形式的背诵

  3、作者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渔翁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赞美渔家生活情趣,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融和作者隐忧后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三、拓展诵读

  1、再读柳宗元的《绝句》,体会情感,同样有着隐者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2、背诵写春的古诗

  四、作业

  1、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先说说,再写下来。

9词两首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知道<<如梦令>>是一首词牌名。

  词,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过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一说你学习过的“词”。

  提示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注意标出句子停顿,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兴致,很尽心。

  误入:错误地闯入。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

  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这首词是写景还是叙事?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多媒体出示:(品词的方法:先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诗韵。)

  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指导朗读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3)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朗读。  

  · 出示一滩鸥鹭图  

  (1)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2)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点拨: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

  (3)“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4)朗读,读出“惊”。  

  3.小结。  

  (1)同学们,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这叫“词中有画”。画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使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的、无忧无虑,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起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的美好的心情。  

  整首词,词人只用了33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情感,这就是词的特点:含蓄、凝练。  

  请你在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醉”)这叫“词眼”。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  

  (2)这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她“常记”。让我们再次和她一起回味这次快乐的郊游吧,齐读全词。  

  四、吟诵词句,拓展延伸  

  1.词又叫曲,根据词牌名,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板书:吟)  

  2.再听配音朗读,学会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如梦令》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9词两首 教学设计 篇3

  词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二)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自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二)疑点

  1、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作者为什么“忆江南”?

  3、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解决办法

  1、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读、多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记江南》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教师补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同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要点如下:

  首句“江南好”,直写“江南”之所以值得回忆,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惟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那么,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可欣赏插图。)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尽,不失为大手笔。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

  (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恰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词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的美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词,把它扩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