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时间:2025-04-05

7 辛弃疾词两首(通用4篇)

7 辛弃疾词两首 篇1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意,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十一句,引了三个典故,表明“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查看全文

7 辛弃疾词两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意,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十一句,引了三个典故,表明“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查看全文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
    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 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比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查看全文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
⑵玉簪螺髻
⑶鲈鱼堪脍
⑷揾英雄泪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
 ⑵断鸿声里
 ⑶倩何人唤取
⑷揾英雄泪
 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⑹寻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 可堪回首
(四)、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查看全文

9词两首(精选12篇)

9词两首 篇1

  目录:第一页,教学设计。第二页,教学思考及资料。第三页,学生想象词境作文

  如  梦  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溪亭、日、藕花、鸥鹭

  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查看全文

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通用15篇)

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篇1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