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两首

2023-01-21

宋词两首 篇1

十一、宋词两首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怀古词借古人古事来表述对现实人、事的看法,抒发自己情怀的特点。

  2、领会《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领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典贴切的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词里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古寄情。

  2、难点: 准确理解和掌握作品中的典故及典故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县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这首词写于1082年 (元丰七年 ),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为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思想上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遗,这首词就是当时游黄州赤壁矶所作。苏轼的许多代表作就产生在此时。苏轼认为,谪居黄州是自己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诗歌创作亦有杰出的成就,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或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fú草木茂盛) 并称为“宋四家”;又善于绘画,善画竹和枯木。所著有《东坡七集》等。

  解题:

  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怀古: 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作品,《赤壁怀古》词一出,后人就以它的首句和末句的“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可见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前人对此词的评价:

  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陆游《 老学庵笔记》:“……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豪放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题材狭窄,大抵不脱离离愁别恨,男女恋情之类。到苏轼手里,突破陈规,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入词。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转为广阔的人生。辛弃疾则进一步开拓词的境界,思想内容比苏轼的作品更为深广。苏轼的《念奴娇》写赤壁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神往,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这在以前的词中是少见的。而辛弃疾的《永遇乐》更抒发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同样写壮志未酬的感慨,辛词则更富社会内容。    

  2、语言上: 苏轼一改花间词人镂金描彩的作风,用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每每放笔直书,豪迈奔放。写江山则乱石惊涛,写豪杰则雄姿英发,境界开阔,气魄宏大。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举凡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言及可利用的口语都拿来为我所用,语言铿锵,感情强烈。《永遇乐》一词中,作者说古道今,议论国事,抒写情怀慷慨悲壮。

  课文分析:

  大江(2)东去,浪  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

  长江向东奔去 大浪      千百年英雄

  风流: 有功绩而又有文采。 风流人物: 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分析: “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这是一种文学手法,以永恒的自然现象与短暂的社会现象互相映衬,以示社会现象的短暂,从而引起对往昔历史的怀念。

  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而“大江东去”也成为“念奴娇”词牌之别称原因有三:

  其一、先把后面所有具体描写的赤壁之战放到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极为悠久的时间背景之中,气魄极大,一起句先声夺人。

  其二、“浪淘尽”三个字,将景“大江”与人“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一起句就进入情景交融,因景怀古的境界。

  其三、千古风流人物总要随着有如江水而逝去的时光被浪打风吹尽,这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在豪放慷慨之中又透露出一些悲壮苍凉。

  第一层: 泛写怀古。

  故垒(3)   西边,人  道是:     三国    周郎        赤壁。(4)

  古老营垒的西边  人们说(那)是  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

  分析: 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三国、人物周郎和地点赤壁,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进入怀古境界。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而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则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外,所以词中用了“人道是”,说明传说如此,并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根据传说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怀抱。

  第二层: 进入具体内容,点明本词的题意: 就事来说是三国赤壁之战,就人来说是周瑜。

  乱石穿  空,  惊    涛  拍  岸,  卷起    千  堆雪(5)。

  直穿云空  惊人的巨浪拍击崖岸  浪花有如千万堆白雪

  分析: 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迭。这三句写出了赤壁古战场雄伟的景象。向上看: 陡峭的石壁直插高空侧重写姿态;向下看: 狂奔的巨浪拍打着江岸侧重写声音;视线由远而近,波涛起伏,汹涌推进,到岸边,如堆堆耀眼的白雪侧重写色彩。短短三句话,仅用数十字,一幅动人心魄的雄奇图画就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从内容上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对仗十分工整;“卷起千堆雪”用词精当,描摹贴切,足见功力从语言上说;雄奇的景物对下文描写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光辉业绩正起到了一种衬托作用从整首词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上有过一场惊天动地的赤壁大战,“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山势嵯峨,江水奔腾的形象与贯穿全词的豪迈沉郁的情怀在格调上极其一致,于是这江景亦成为千古名句。

  第三层: 写惊心动魄、壮观奇险的江景。

  江山    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

  壮美          间涌现出

  一时: 那一时,当时,赤壁之战时。

  分析: 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阙写周瑜作了铺垫。指的是在这古战场上,对立的双方汇集了不少英雄豪杰,如曹操、孙权、刘备、鲁肃、诸葛亮、周瑜、黄盖等,他们曾在这里演出过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

  第四层: 承上启下。

  上阙: 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6)初嫁了,雄姿英  发(7)。

  当年的           刚          英俊奋发

  羽扇    纶巾(8),谈笑  间(9),樯橹(10)  灰飞          烟灭。

  手握    头戴             之       曹军的战船像灰一样飞舞,像烟一样破灭

  分析: 集中写周瑜的形象。“遥想”一词联接上文,从两个方面具体写周瑜的雄姿英发:1、英雄美人相结合,以美人衬英雄。 2、英武与儒雅相结合,是典型的儒将形象。“羽扇纶巾”写出装束儒雅,谈笑破敌写其仪态从容,这比写其身着戎装,冲锋陷阵更显得“雄姿英发”。作者赞美周瑜,没有写他如何指挥千军万马与曹军厮杀,而写了“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见作者欣赏他的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不久,春风得意。“羽扇纶巾”三句,写了周瑜的成功。“樯橹灰飞烟灭”指火烧赤壁之事。“樯橹”以局部代整体,指战舰。赤壁之战以弱胜强,周瑜儒将风流,指挥若定,具有非凡的胆略与豪迈的气概。诗人赞颂周瑜,既表达了对周瑜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样写战争,手法高超,同时以传神之笔,把周郎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第一层: 写周瑜的形象及其战功。

  故国神游,(11)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12)

  我神游于故国的战场  应笑自己多情善感  头发早已斑白了

  国: 古时三国的战场。

  人生如梦,      一尊(13)  还        酹(14)江月。

  象梦幻一样  面对江月,还是用酒来祭奠吧

  分析: 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归到伤己。苏轼常以功名自许,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黄州,年华已逝(47岁),心情沉重起来。“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同前面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

  第二层: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小结:

  写景、咏史、抒情地完美结合:

  怀古诗词,往往先写山川景物,再写人事;由景入情,由感性到理性,这种想法最自然,这种写法最普遍。作者由赤壁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由赤壁之战联想到指挥作战,三十多岁就建功立业的周瑜,进而再与早生华发,迄今一事无成的自己作对比,抒发感慨和不平,自然地展开联想,自然地抒发感慨。景物描写不是主题所在,但在引出主题方面起到不可缺少的铺垫作用,而景物描写本身也渗透着作者豪迈的情感,形成了豪放派一个方面的特色。写景、咏史、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犹“大江东去”,语言精练形象,交错使用倒装句,使句式灵活多变。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可是,在这首词里,那种追求理想,有所作为的`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他感叹自己的功业未成和年华逝去,但并不否定人生。他不象有些封建文人那样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干脆避开尘世,到名山大川中去过隐居的生活。在作品中他热情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仰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就说明作者的思想主流是热爱人生的,而且是奋发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第 二 课 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生于山东聊城。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

  时代背景:

  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  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词中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千古    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

  千百年来江山如故  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

  千古: 长远的年代。“无处觅英雄孙仲谋”的倒置句

  舞榭歌台,(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歌舞的楼台   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

  风流: 指英雄业绩。总: 全、都。

  分析: “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 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 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斜阳    草  树,  寻常  巷陌,(4)人道寄奴(5)曾    住。

  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   人们说     曾在这里住过

  想当年(6),金戈铁马(7),气吞万里如  虎。

  兵强马壮             犹如猛虎

  分析: 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 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上阙: 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  仓皇

  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8)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草草: 时间仓促,行动草率。仓皇: 手忙脚乱。北顾: 回头看。赢得: 落得。

  分析: 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 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  胄之冒进。

  四十三年(9),望中犹记,烽火(1)扬州路。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

  分析: 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 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      神鸦      社鼓(2)!

  哪堪      如今          是    抢食的    咚咚的

  可堪: 哪堪,(堪: 能)怎么能。回首: 回头看。

  分析: 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 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

  现在凭谁去问            饭量还好吗

  分析: 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 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 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下阙: 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小结:

  用典巧妙、贴切:

  全词自始自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  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中心思想: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

宋词两首 篇2

                十二、宋词两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雨霖铃》在写景抒情上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特点。领会词中曲折地反映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同时认识它的伤感的一面。

  2、了解《扬州慢》运用联想对比、借景衬情和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领会词中写“黍离之悲”所反映的爱国情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及抚今思昔的“黍离之悲”的爱国情思。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雨 霖 铃

  柳 永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           空阔

  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第 二 课 时

  扬 州 慢 

  姜 夔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

  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犹  厌  言        兵(1)。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

  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

  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

宋词两首 篇3

  自读要点

  1.体会两首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了解《扬州慢》一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并进一步加深对豪放派词风的了解。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自读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这是自读课文,两首词要在一节课学完,容量较大,同学们要有信心。自读时应注意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运用我们已经常握的分析方法。

  二、借助注释通读两首词。

  三、带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板书教师所提问题。

  1.两首词各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扬州慢》感慨今昔,表达作者的“黍离之悲”。两首词的情调都较低沉哀伤,体现了婉约派风格特点。

  2.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①直接抒情:上片:四、五两句

  在京都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这一句可联系《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句加深理解);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六、七两句——握手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说不出(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下片:一、二两句——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如何承受得了。五、六两句——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享,等同虚设。七、八两句——离别了恋人,万千深情密意却没人可诉说。(这两句可联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

  这些主客观冲突地铺叙,形成离愁别绪的高潮。

  ②借景点染:

  情景交融,构成了凄楚的意境。指导学生仔细理解体会。

  3.《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划出借景抒情的句子,仔细理解体会。

  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4.《扬州慢》化用杜牧诗,有什么好处?

  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5.《永遇乐·京口化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五、完成练习: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段文字说明了苏柳词的不同风格,试以《大江东去》与《雨霖铃》为例,作一比较。

  列表比较:

  2.“宋末张炎论姜词,有“骚雅”之评,所谓“雅”是指“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诗大序》)。而“骚”是“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义之辞”(见《文心雕龙·辨骚》),也同于风雅。因而“骚雅”实在是既言天下大事(区别于闺房花草),但又表现得温柔敦厚,渊深和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高教自学教材)对这段话怎么理解?

  “言天下事”即吻合了词中点出的“黍离之悲”,“温柔敦厚,渊深和平。”是指借景抒情,化用前人诗句,含蓄婉曲地表情达意的艺术风格。

  课文检测题

  一、注音

  噎( ) 沈沈( ) 夔( ) 霁( ) 怆( ) 蔻( )

  二、解释黑体词语

  雨( ) 暮( ) 辰( ) ( )

  黍( ) 工( ) 难( ) 自( )

  三、用“ㄧ”划出词句该停顿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四、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五、下面诗句也写离别,说明其艺术特点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杜甫《芙蓉楼送辛渐》)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人物有关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杜鹃啼血猿哀鸣。

  参考答案:

  一、yè;chén;kuí;jì;chuàng;kòu。

  二、急;云气;时节;此处指雪后初晴:草木茂盛的样子;精巧;写;空自。

  三、略。

  四、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五、略。

  六、1.杜牧 2.霍去病 宋文帝刘义隆 3.周瑜 4. 蜀帝杜宇

  附:

  1.《雨霖铃》与《扬州慢》格律。

  《雨霖铃》格律:

  ---ㄧ(韵)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ㄧ(韵)

  --ㄧㄧ--ㄧ(韵)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韵)

  《扬州慢》格律:

  -ㄧ--(句)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ㄧ

  --(韵)ㄧ-ㄧ(豆)--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豆)-ㄧ--(句)-ㄧ--(韵)

  ㄧ-ㄧㄧ(句)ㄧ--(豆)-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韵)

  [1]

宋词两首 篇4

  十二.      宋 词 两 首    《雨霖铃》《扬州慢》

  导标显示屏幕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结构图: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宛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C.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2.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 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                         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                     暮霭:傍晚的云气

  C.夜雪初霁                                 霁: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驻初程                         初程:指 整装待发

  4. 下列词句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 写战 乱造成的惨状。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 填空题:

  5. 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首领是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

  6. 阅读下列四首杜牧的诗,按要求填空:

  赠           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春尽江南草木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           花

  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下列四句诗分别归原到上面四首诗中去: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①_____  _   ②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柳永的一首词,完成7-10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7.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8.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9. 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 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划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 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D. 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四.阅读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一词,完成10-11题:

  浪     淘       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0.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零,实际上是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无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是一样的,都是指 南唐山川。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 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感叹自己大好时光已去,       

  昔荣今衰简直相隔天地之遥。

  11. 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从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和悲愁交织    

  在一起。下阕重在抒发亡国之痛。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 醒来无限辛酸的亡国之君形象。全  

  词都运用描写手法,把人物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    

  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   

  为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对照、比喻等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阅读姜夔《永遇乐》一词,完成12-14题:

  永     遇     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鬲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③,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④,至今在否?

  注:①鬲同隔;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④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2. 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次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         ②使:假使。

  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

  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          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13. 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义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益,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唯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指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14. 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  

  “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          

  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 了一个作者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    

  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己即盼望北伐成 

  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宛约派之低沉绮 

  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

  【创新试题】

  一. 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回答15-16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5. 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诉   衷    肠    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一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柳永      柳屯田     苏轼          辛弃疾       姜夔         尧章    白石道人

  6.①C    ②B   ③A   ④D(主要根据押韵和全诗含义来填)

  7.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  8.D(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9.C              10。C(客指自己身为俘虏)

  11.B(全用描写手法不妥,形象栩栩如生亦不当)

  12.C            13.D(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逝无关)

  14.B(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15.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16.略

宋词两首 篇5

  一、教学目的

  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

  雨霖铃

  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

  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唐人杜牧笔下非常繁华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已是“尽荠麦青青”的田野,是第一个对比。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点出荒凉乃隆兴二年金兵南侵所致,时隔十二年而疮痍未复,余悸未消,人们仍旧厌恶痛恨兵燹战祸。“犹厌言兵”四字,抒发感慨,点出主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今日扬州:“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已是“空城”,与昔日繁华形成第二个对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设想杜牧重游此地,面对残破情景,必触目惊心。虽有“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那样的妙词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的经历,也再难写出那样的佳作,为第三个对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唐时扬州有二十四座桥,桥上有美人吹箫,故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而今桥仍在,人已杳,唯见水波荡漾,月光清冷,一片死寂,为第四个对比。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人已去,城已空,只有桥边痴情的红芍药,不知无人游赏,依旧年年开放。不写凄清,更见凄清。

  全词多用对比手法,写出扬州今昔变化,令人酸楚。点睛处流露出关心国事,痛恨金兵。指责朝廷腐败的心情。

  5.练习。① 背诵。② 词中常用虚字传神,试将课文中的“竟”、“更”、“尽”、“犹”、“须”“仍”六字的深刻含义说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