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2023-07-27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濒临失学的儿童求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

  3.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濒临失学的儿童求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出课题。

  1.打示“大眼睛”照片,配音乐。(板书“大眼睛”)

  屏幕上的这双大眼睛你熟悉吗?看到这双大眼睛,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渴望读书的小姑娘,走进她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板书“渴望读书的”)

  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课文是怎样描绘这双大眼睛的?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画出让你受感动的语句。

  2.把感动你的语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深层品读,引发感动。

  (一)感悟“渴望”。

  1.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打示: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2.听他读,你听出什么了?你也来读读。

  听老师读,你又发现什么了?说一说。

  3.打示: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生怕漏掉……

  4.现在请你再来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二)感悟“忧郁”。

  1.打示: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的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它也担心会失去……

  2.自己先读读这段话,这指的是怎样的学习机会呢?

  3.请你再读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

  虽然,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它也担心会失去……

  4.就像同学们所感受到的那样!看图片。

  5.说一说。

  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也担心会失去……

  6.练习朗读。

  (三)唤起同情关爱

  1.凝视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她在诉说:她在说什么?

  透过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了千千万万濒临失学儿童的呼唤!

  打示:我要读书!

  2.老师带读四、五段。

  齐读这两段话。

  四、借助资料,感悟关爱。

  1.这专注的目光,这充满渴望的眼神引发了海内外千百万人心灵的震撼。自读第六自然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2.散读最后一段,你现在想怎么做?

  3.这节课上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4.打示资料:散读。

  5.这节课后,你想给自己留一项什么作业?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收集资料,辅助理解课文。

  2.学生能够抓住“大眼睛”的特点,并体会贫困山区孩子的艰苦处境,能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懂得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3。

  三.教学模式:

  读悟式。

  四.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交流课外收集到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流程: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流程

  讨论:“大眼睛”与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

  1.板书:特别大、明亮、专心、充满忧郁

  2.为什么?(渴望读书)

  3.追问:“渴望”怎么理解?

  学习2、3自然段:

  1.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她“渴望读书”?

  “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水库上。”

  A从作者的联想中,你体会到些什么?

  B用读表现出来。

  C有同感的孩子,再来读一读。

  D她可能还生怕什么?补充句子。

  E观察句子的特点,学习、理解排比句式;再找相同句子。

  “虽然……虽然……可是……”

  1、这双大眼睛只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他们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有的甚至无学可上。请看老师收集到的资料:观看图片时,伴轻音乐,教师插入解说词:

  A这个村子里一共有二十多个孩子,可能够上学的却只有4个!这块短小的破旧的木板,就是他们的黑板!

  B破旧的教室里,因为下雨已经积满了水,可孩子们一点也不在乎,仍然认真学习。

  C坐在冰凉的石块上,爬在狭窄的木头上,可她们却多么的专注!

  D任何一块空地都是他们学习的地方,教室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太奢侈了!

  E不知有多少个孩子,曾经从这钢丝上落入水中,也不知有多少个孩子,因此而丢掉了性命。可是他们为了学习,却一个接着一个,年复一年的义无反顾的从上面走过!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同学们,透过你们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同时也不禁让我想到,在我国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可是,他们却没你们般幸福,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吧。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看,她只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代表,照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引出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二、朗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带读词语。解释:蜿蜒、跋涉。

  三、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最能概括“大眼睛”特点的词语?(明亮、忧郁、渴望)(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

  1、特点一:明亮。

  (1)明亮在这段话中是什么意思?(上课专心,认真……)从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2)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

  2、特点二:渴望、忧郁。

  (1)她渴望什么?又有什么使她忧郁的呢?

  (2)请你再来读读这段,想一想,她担心失去的是怎样的学习机会?

  (3)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说一说她担心失去的是怎样的学习机会?

  (4)跟着这个小姑娘我们一起到山里去看看吧,贫困地区的孩子就是这样上学的。(出示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的图片)

  尽管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可是我们分明看到扛着桌椅上学的他们,脸上还挂着笑容,因为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

  (5)我们再来凝视这双大眼睛,我又仿佛听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声声呼唤,她在呼唤着什么?忧郁中她在苦苦地呼唤着——我要读书!渴望中她在真切的呼唤着——我要读书!透过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千千万万濒临失学孩子都在呼唤着——我要读书!引读“这双大眼睛……”

  四、自主读文,感受“大眼睛”魅力。

  1、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从此,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2、自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从中都能知道些什么?

  3、学生汇报。(出示数据与事实)

  4、是啊!这千千万万笔捐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凝聚的是一片片爱心,播撒的是未来的希望,圆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播放社会各届人士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5、引读最后一节。“直到今天……”

  五、畅谈体会。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谈一谈。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激发同学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同学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同学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

  同学准备:收集有关“大眼睛”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你最喜欢吃什么?最喜欢做什么?(生说)

  切入:同学们吃的可真是五花八门,玩的也是丰富多彩,多么幸福呀;可就在这同一片蓝天下,与大家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肤色,有这样一群人却过着大家难以想象的生活,他们拥有着与大家截然不同的渴望。(出示CAI图2、3)

  画外音:(图2)他们没有“肯得鸡”,没有“德克士”,他们想的只是如何填饱肚子;(图3)对于他们,上学成了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渴望读书”。这节课就让俺们走进这样的一位山区小朋友吧,俺们或许能从她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4、齐读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及时反馈矫正字音。“谁来为大家读读这篇课文?”

  2、默读考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照片怎么来的?照片表示了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出示图4)

  三、精读,体会文意 (一) 学习1自然段

  1、快速读1自然段,边读边勾出给你感触最深的词语或句子。

  2、同桌相互说,教师巡视;汇报,提升。 过渡:虽然行走的路程是如此艰辛,可是。

  3、指导有感情朗读: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论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

  联想:想象一下,上学途中,她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再读这句话。 过渡:走完艰辛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学校,(出示图5)而上课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却有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作者联想到这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呢?

  1、齐读4—5自然段。

  2、读完说说。

  3、联想,(理解:忧郁;忧郁什么?为什么忧郁?点出“贫穷”);品读。

  4、考虑:她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改变自身的命运)。

  5、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 小结:是啊,接近失学的儿童又何止“大眼睛”一位呀,她似乎在看着人们,而人们也做出了回应。

  小结:这一串串数字无不凝聚着人们的爱心,更反映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保守。

  四、联系生活,拓展课文

  正是由于希望工程的热心捐助,才使“大眼睛”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健康快乐地生长了起来。(出示图8)“大眼睛”生长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像童年的“大眼睛”一样的小朋友,他们的眼里仍然充溢着读书的渴望。此时此刻,当你再次面对这些小伙伴,面对着这样的“大眼睛”,你想说点什么,你能做点什么呢?(自由发言)

  解说: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总结:同学们,当俺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俺们在家长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小朋友们,他们多么令人怜爱!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俺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俺们应该做到。只要俺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略。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小学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一、说教材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全文共七个段落。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大眼睛”照片的来历,交代了事情发展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用凝练的手法传神地勾勒了一双清澈、专注、会说话的眼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总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直到今天仍召唤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希望工程,激励许多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其中2—5自然段对大眼睛的描写,语句凝练、真挚感人,可谓全文的亮点。如“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再如:“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将人们的视角引向那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孩子,那一双双眼睛仿佛看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人们对失学儿童的深切同情。

  这篇课文传达的情感,语言结构都是美的,能使孩子联系到自己激发情感和想象活动。

  二、说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二是学习掌握“跋涉、蜿蜒、攒”等生字;三是能够在重点的词语下加点,在重点的句子下面画波浪线;理解感兴趣的词语。四是复述课文,抄写“华彩段”。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三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升华体验,鼓励学生尝试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2、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三、说学情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体系中安排在第八册,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基础上,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北师大版教材把它安排在第八册,“眼睛”这一主题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围绕由眼睛引发的故事,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理解词语、概括课文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

  四、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感受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边理解、边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五、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整体感知——分解探究——概括把握——迁移运用”的教学环节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升华体验,鼓励学生尝试实践。

  六、说教学设计

  以下为全文两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创境生情,自然揭题

  要理解本课的深刻内涵,了解当时照这张照片时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勾画、概括,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借助录象(可以是希望工程的宣传片),展现贫困地区的极度恶劣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朗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三)细读品味,联想感悟

  第2—5自然段叙事中有抒情,可以让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边感悟。

  先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谈谈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这双眼睛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对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有一个的初步感受。“我们是这样的感觉,那么亲眼看到这个孩子的记者,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引导孩子细细的默读课文中的细致描写。然后指名读由照片联想到的2—5段。“这一部分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再默读,品词酌句。之后让学生小组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

  “这双大眼睛确实触动了我们,更让我们震撼的是她那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她那不向困难低头的幼小心灵!”引读课文的后两段,让学生感受充满温情的社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四)升华情感,鼓励实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我和大眼睛”这个话题畅所欲言,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大眼睛”相比我们的生活条件是这样的优越,但我们是否珍惜,有没有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在比较中,让学生们得到触动、有所思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要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以更加刻苦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我们该如何帮助比自己生活困难的小伙伴”进行讨论,引导如果学生有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行为,可以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切身的体会,并号召其他同学也参与到助人的行动中来。

  (五)结合“笔下生花”,培养写作技能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很多心理活动。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留心观察身边熟悉或是不熟悉的人,以“眼睛”为专题写日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每个人不同的眼神,从不同的神态中感受它所传递的不同信息。特别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发现生活中关切的眼神,体会身边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点点关爱。在写日记时,引导学生透过眼神看心灵,可以展开恰当的联想,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来描绘,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后面“笔下生花”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会观察、写具体的良好习惯。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一,说教材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眼睛"中的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一张曾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照片展示了贫困地区的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全文共七个段落.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大眼睛"照片的来历,交代了事情发展的背景.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用凝练的手法传神地勾勒了一双清澈,专注,会说话的眼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总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直到今天仍召唤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希望工程,激励许多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其中2—5自然段对大眼睛的描写,语句凝练,真挚感人,可谓全文的亮点.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相关背景资料.第二课时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大眼睛"特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愿望,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特点,结合教材,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特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愿望,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2,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教学重点: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特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愿望,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

  教学难点: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背景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研究,进而理解大眼睛的深刻含义.

  三,教法:

  在本课中我运用图片导入法,媒体辅助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比较法和朗读法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

  环节一,导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当我们把书翻到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会去关注课文中的这幅插图"大眼睛".看到这张照片时,会想去解读这是谁,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这眼神中包含着什么,然后才想知道它的来历及其它的情况.基于上述情况,我决定在教学的设计上,抓住眼睛这条主线,一开始就播放图片然后,以谈话的方式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这张照片,你们还记得她吗 她叫------苏明娟,人们也叫她"大眼睛",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近而揭示课题.

  2,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学习,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复习上节课的字词,使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环节二:自读课文,感受"大眼睛"的魅力.

  为突出教学重点,一改平日按部就班的讲课方式.我把课文的第三部分:感受大眼睛的魅力,提到前面来处理.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提炼主要信息,并通过投影图片感知,当这张照片在几家报纸上同时发表以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打动了许多有爱心的人,从而感受大眼睛照片的影响力.

  在此处我还设计了两张照片的对比,让学生看一看,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有这样一双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然而他们却只能把自己的这份心愿深深埋藏于心底,依然饱受着痛苦.我们的祖国却有着这样一项让濒临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的爱心工程.它不仅让这双大眼睛,也让千千万万的大眼睛看到了希望.让他们也有了和你们一样均等受教育的权利,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近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环节三:熟悉背景,帮助理解:

  我们知道了这张照片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照片是在哪拍摄的呢 摄影师又是怎么发现这双大眼睛的 在此环节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主要通过对"跋涉"及三十里路程的实际感知来帮助孩子理解课文.

  "跋涉"什么意思 (走,怎么样的走)你能把它换成一个四字词语吗 (跋山涉水)什么意思,又要爬山,又要蹚水,说明什么 (理解山区孩子上学路途艰苦)

  孩子们成人在平地上每小时大约走不到10里路,那么30里路就要走多长时间 刚刚大家可能忽略了,老师说的是成人每小时走的路程.那么对于这些不满10岁的孩子来说呢 (通过实际数字对比来说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多么不容易)

  在此呈现山区的孩子在大水库上行进,教师创设情景,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惊呆了,感受到了山区孩子求学的艰难与执着,内心深处也激起了他们对山区孩子的敬佩之情.

  环节四:重点品读,引发感动:

  第2—5自然段叙事中有抒情,可以让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边感悟.

  先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谈谈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这双眼睛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对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有一个的初步感受."我们是这样的感觉,那么亲眼看到这个孩子的记者,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孩子细细的默读课文中的细致描写.在品读大眼睛内涵时.指导学生自主读文,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课文旁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大声的,动情的,给你的同桌读一读.通过朗读,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大眼睛的理解.从"渴望"和"忧郁"两个方面来解读大眼睛的深刻内涵.

  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解读"大眼睛"内涵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融情想象:她还生怕什么 从她的注视里,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不但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想象能力的培植,而且体悟出了平面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使情感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由于地区差别太大了,我们的孩子根本不理解贫穷,更无法感受到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担忧,以及他们与恶劣的环境所进行的斗争.所以,为了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些孩子,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和关心,立志张大后为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而献出自己的爱心,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在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虽然( ),可是就连这样的小学机会它也担心会失去……"之后.我用多媒体打出四幅贫困山区的孩子艰苦学习的照片,图片一:孩子们背着桌椅走在崎岖的山路.图片二:几个孩子在磨盘上写字;图片三:孩子们站着听课,图片四:孩子们坐在地上听课.每张图片老师都加以说明,借此引导学生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对比"你想到什么 说出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要捐钱,献爱心,有的同学说出自己也要努力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今天是多么幸福呀!使学生感受体会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激起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的学习.解决教学的难点.

  环节四:唤起同情,关爱

  老师在这一环节更加深刻挖掘深情地引读:"凝视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她在诉说什么 "我又仿佛听到了她内心深处一声声的呼唤,她在呼唤着什么 她在苦苦的呼唤……她在真切的呼唤着……透过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千千万万濒临失去的孩子都在呼唤着……孩子们让我们一起也来呼唤吧……同学齐声说:"我要读书".课件同时出示:我要读书,恰到好处的运用,山区孩子们这迫切的呼唤的声音,唤起了学生的同情与关爱,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山区孩子这种对读书的渴望.把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环节五:总述,升华情感.

  在此环节中设计引读课文最后一段,并介绍大眼睛的近况和其他两位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的近况,通过展示三幅山区孩子成长照片,使学生感悟到"希望工程" 包含着几代人的期望与无数人的感激,它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命运.我们也要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摄影师也是成功地捕捉到了这双眼睛,这双眼睛使千千万万的人读懂了山区孩子内心的渴望,内心的呼唤,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来.升华主题"知识改变命运,爱心构建和谐.

  环节六:结合"笔下生花",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写作技能.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很多心理活动.在此出示几幅"眼睛"图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每个人不同的眼神,从不同的神态中感受它所传递的不同信息.引导学生透过眼神看心灵,可以展开恰当的联想,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来描绘,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这节课,我在设计过程中还体现了以下特点:

  1,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全课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找出重点段落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次要部分的默读等……以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通过有声有色地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语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2,上这节课时,适时地引进现代媒体,全文都是围绕大眼睛来写,品读大眼睛内涵.因此,课件的背景我选取用"大眼睛"这张照片,反复呈现,与文本结合,让孩子们去感悟这双大眼睛.此外用课件展示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情景图片,直观的形象,鲜活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帮助学生走入课文描述的背景之中,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对大眼睛的渴望学习,爱学习的精神产生佩服之情,同时也产生同情之心.

  3,板书设计:在此课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板书,清晰明了,使人很容易就能从板书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预期效果: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力争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照片的来历,希望工程,人们的爱心援助等,深情地朗读,让学生很快理解了作者的联想,相关的补充图片,老师的情景铺设,更使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深深地被震撼,大多数学生默默地沉思,讨论中学生真挚地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并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行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眼睛的描述",指导学生明晰眼睛的作用及在要留心去观察生活.

  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课前十分钟现场抽班,与四年一班的学生也是在上课过程中渐渐接触,熟悉,了解,所以在学情的分析上预设不够,在课堂中与学生的这种交流缺少彼此之间的默契,因而,一些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大自然.

  2,在品读"大眼睛"内涵环节中,对比山区孩子和我们的学习环境时,通过感受到贫困山区的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学生回答出和他们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自己应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由于孩子们在前面环节提出自己想为山区孩子捐钱,献爱心,所以在此环节我没有进一步的引导.如果在此能让学生再来谈一谈我们能力他们做点什么,能再一次的强化学生的这份爱心,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会更好.

  3,在拓展描写"眼睛"时,由于时间仓促,对眼睛的作用没有深刻剖析,如果我这样引导,从这双眼睛中你读懂了什么,这眼睛中包含着什么,相信孩子们的回答会更完美.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克服困难读书的坚强意志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

  3、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坚强意志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

  2、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读课文;查找关于“大眼睛”的资料,了解“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情况,了解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一些情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大眼睛”图片)这是一张不寻常的照片,通过课外查找资料,你知道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2、让我们走进这张照片,走进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了解课题中引号的用法。指导读出渴望的语气。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察自读情况。(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开火车、分小组等形式读词。理解“跋涉、蜿蜒、忧郁、丰碑、濒临、讲述”等重点词语。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

  三、理清脉络

  1、讨论交流:课文围绕“大眼睛”的照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试说说每段大意。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动的语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查找关于“大眼睛”的资料,了解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一些情况。

  第二课时(详案)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眼睛”的照片)还记得这双大眼睛吗?她是谁?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呢?

  2、(板书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照片直接入题,使学生从情感上体会眼神的特殊)

  二、品读感悟

  1、(课件出示金钥匙内容)找出文中那一段写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设计意图:指导金钥匙的学法,让孩子们了解阅读方法,学以致用。)

  2、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记者为什么会拍下这样一张照片?请你把找到的句划出来。

  3、记者被什么感动了?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的坚强?交流讨论:结合词句“跋涉、三十里、蜿蜒、大水库、不管……总……”理解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词句的读悟,让孩子们体会山里孩子们每天上学路途的艰难和遥远,感悟他们的坚强,为动情朗读打好基础)

  4、上学之路如此艰辛,可小女孩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到校。请你静静地用心读这段话,透过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带感动再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引导想象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放飞思维,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和她的同伴们求学路上的艰辛,有助于深情朗读。)

  5.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注视着这双大眼睛[课件出示“大眼睛”照片],你一定联想到了很多,课文的那几段写了作者的.联想?

  6.师配乐范读2—5自然段。

  (设计意图:动之以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7、带感动朗读这几段,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简单写写批注。

  8、交流讨论。预设:

  (1)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读自己划的句子,谈感受。(板书:专心 明亮)

  B.省略号告诉我们,她还生怕漏掉什么?

  C.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A.这指的是怎样的学习机会呢?(出示孩子们的艰苦学习环境)

  B. 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虽然( ),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C.是啊,就是这样艰苦的学习机会他们也担心会失去呀!她们的眼中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板书:渴望忧郁)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抓住描写“大眼睛”的特点的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作者在面对这张照片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3)(课件出示失学儿童图片,配乐讲述)

  (定格“大眼睛”图片)是啊,透过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了千千万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呼唤!(课件出示:我要读书!)(板书:我要读书!)

  9、指导读2—5自然段。(设计意图:从文本出发,深入角色,借助课件,感受“大眼睛”中流露的渴望读书、珍视学习机会、担心失学的千千万万濒临失学儿童的心声,并为之感动。)

  10、“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6自然段。

  11、交流汇报。希望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出示希望小学图片)为他们高兴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第六节填数据)读读这些数据,它们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通过这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感受照片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作用)

  12、理解“丰碑”的含义。指导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升华

  1、(出示“大眼睛”的近期照)介绍苏明娟的近况,引用苏明娟的话唤起学生的爱心。

  2、学生畅谈,总结升华。(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通过深情讲述和“大眼睛”的今昔对比,感受爱心的可贵;通过这双“大眼睛”的话,唤起孩子们的关爱之心;通过歌曲煽情,达到情感的共鸣。)

  板书设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专注 明亮

  我要读书!

  渴望 忧郁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坚强意志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教法:

  激趣 引导 指导 拓展

  学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3分)

  1、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一文,现在回想一下,这篇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今天老师把文中主人公苏明娟的照片带到了我们的课堂。请看这张照片的哪个地方最吸引你?谁能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形容一下这双大眼睛。

  2、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双大眼睛,感受它对学习的渴望。板书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

  二、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分)

  三、联系“金钥匙”栏目,了解照片拍摄背景。(4分)

  1、课件出示课后金钥匙栏目。

  2、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大眼睛”是怎样读书的?(抓住十分坚强)

  (2)“大眼睛”为什么这样坚强?(渴望读书)

  (3)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

  自学时间:4分钟

  3、全班交流以上自学题。

  交流第一题时,启发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条件和文中的孩子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当我们了解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之后,你对小姑娘的这双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双大眼睛的?

  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15分)

  (一)自学提示

  自学交流课文2——5自然段

  1、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找出相关的词语在下面画上﹏

  2、你从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大眼睛” 渴望读书?用“﹏﹏”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

  交流第二题时,引导学生体会:

  1、两个“生怕”写出了什么? 想象她还生怕漏掉什么?(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道题,每一个数字符号,每一个字母……)。

  2、让学生体会两个“虽然”道出了什么?一个“可是”说明了什么? 并想一想为什么她上学连梳头洗脸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指什么样的学习机会?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专心、忧郁,

  对读书的渴望。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很会读书。能结合故事背景来展开联想。

  师: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仅仅指苏明娟吗? 这双大眼睛只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

  的缩影,所以课题中的“大眼睛”不是指照片中人物的真实眼睛,而是着重指出这双

  眼睛渴望读书,是千千万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心声。请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组图

  (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学生上学照片)

  5、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学生畅谈)请我们师生一起怀着感动、渴望的心情合作读课文的2-5自然段。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引读“它注视着前方……”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引读“虽然清晨教室光线……”

  这双大眼睛,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

  此时此刻,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话相对文中的大眼睛说,出示课件,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也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很多…… ,从此,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便与“希望工程”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6、7自然段,看看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五、深入主题,感受“大眼睛”魅力。(8分)

  1、自读课文后两部分,通过读,自己了解了什么,知道了哪些?

  2、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3、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很大的魅力,正是因为希望工程,才使多少孩子圆了读书的梦想!让我们走进希望小学,再次去看看这些孩子们!(出示希望小学的配乐图片)最后音乐停留在苏明娟近期照片上,问学生: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我们为他们高兴吗?这张照片上的这位大姐姐同学们还认识吗?

  (1)、交流苏明娟近况资料。

  (2)、畅谈体会,升华情感

  正是因为希望工程,才使一座座希望小学拔地而起,才使那些濒临失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才苏明娟有了美好的未来。苏明娟成长了,可是她的身后还有许许多多渴望读的孩子。今后,你打算为希望工程或贫困地区的孩子做些什么呢?

  六、课堂检测。(9分)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 ),那样(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 ),生怕漏掉( )……

  2、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 ),充满着( )。虽然( ),虽然( ),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二)、请你以“‘大眼睛’,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明亮

  专注 渴望读书

  渴望

  忧郁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篇9

  一、激发情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瞧,见过这双大眼睛吗?(课件出示照片)在哪见过?查了资料知道她是谁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苏明娟的这双大眼睛。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围绕大眼睛讲了哪些内容?生开始读文

  1.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吗?让我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跋涉,(“跋”字右半部分容易出错,伸出小手跟我来写一写)

  蜿蜒(“蜒”字走半部分不能写错,谁来提醒一下)

  丰碑、积攒、金寨县

  濒临失学(“濒临”是什么意思?)

  希望工程(了解吗?谁来介绍一下)

  2.谁来说说,课文围绕大眼睛讲了哪些内容?

  生边说,师边引导:这是介绍了照片的来历,这是讲述了照片的内容,这是说了照片的产生的影响。

  师:谁能像刚才老师那样完整的说一说?(这篇课文从照片的来历、内容、影响三方面来介绍的)

  师进行总结,进行方法指导:大家看,把每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记住这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三、深层品读,引发感动

  (一)研读来历

  1.那么,记者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下相关句子,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生划书,师巡视)

  生谈,师出示课件(在安徽省金寨县——一座大水库上面),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的感受。

  3.  师根据生谈,总结:这条求学路是这么艰难,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艰难”的?生边谈,师点击课件相关词语,变红。

  (1)“跋涉”

  师:换成“步行”可以吗?为什么?对,在艰难的路上行走,这才叫跋涉。说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2)“30里”

  师:30里是多远?从寿光路小学到中山公园的5个来回就是30里,步行需要4.5个小时,此时的你,听了这些想说点什么?生说后,师导:带着感受读读这句话;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女孩,读出你的感受。

  大家看,他们的求学路就是如此艰难与遥远!还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

  (3)“蜿蜒”

  师: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弯曲、崎岖、狭窄……)

  女孩每天走在弯曲狭窄的山路上,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想象一下小女孩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说,师指导朗读: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第二句话;是呀,多危险啊!读出路途的危险;是呀,读一读这句话,提醒小女孩你要小心啊!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他们就是这样跋山涉水去上学,谁带着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5.面对这样的求学路,小女孩想过要放弃吗?从哪得知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从那个词语中看出来小姑娘对读书的渴望?(按时)

  6.是呀,无论路途多么艰难,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小女孩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一切源于她对读书的渴望。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二)研读内容

  过渡:记者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这双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人,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思考一下,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1.谁来说一说?师板书:明亮、专注、渴望、忧郁

  2.读读这些词所在的段落。

  3.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来大家都看这个句子,谁再来读一读,你是从哪里体会出“专注”的?

  生谈,师引导:

  (1)“注视”  师:全班注视给我看,是啊,此时我感到你们的衍生和精力全集中在我的身上。谁带着专注的眼神来读读这段话。

  (2)“生怕……生怕……”师:他生怕什么?生照课文说,师再读“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后面是省略号,还生怕漏掉什么?”

  生边说,师边引导,a、是呀,他是多么专注呀,放在句子中完整的说一说。b、是啊,他是多么渴望读书啊!是啊,他是多么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啊!

  4.这还是一双忧郁的大眼睛。什么是“忧郁”?她忧郁的是什么?

  生谈,师引导,多可怜呀!多让人同情呀!

  5.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出示课件,音乐起,师导:

  在那里,他们抬头只看见天空和大山,跋涉的是蜿蜒的山路;他们吃的是土豆、玉米、酸汤,穿的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住的是简陋的黄泥屋;教室是破破烂烂的平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即使是晴天,屋里也是黑乎乎的,桌椅是由砖块和木板搭成的,甚至趴在冰冷的大地上写字。

  这双大眼睛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呐喊——我要读书。让我们齐读这两段(伴乐)

  6.同学们,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只有一双吗?你是从哪得知的?生齐读4.5自然段。

  看这这张照片,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呀,这张照片背后告诉了我们许许多多。

  跟着老师再来读读这两段。师引读。

  (三)研读影响

  过渡:这双大眼睛蛇那样明亮、专注,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他深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关心,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所以他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

  请同学们默读6.7自然段,划下让你震撼的数字,划好后,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四、 1.是呀,这些数字凝聚着千百万人的爱,师出师课件,音乐起,师导:

  十年来,大家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献文具图书,共计捐款17.82亿元;十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十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7549所希望小学拔地而起。

  2.但是,课件出示“今天还有5000万失学儿童正在等待希望工程的救助……”

  当你再次面对这些孩子,你想说点什么?又想做点什么?

  生谈,师板书:关爱、珍惜

  3.课件出示十年后苏明娟的照片,师引导:大家看,这是十年后的苏明娟,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下,实现了苏明娟的读书梦想,她也参与到了人民教师的队伍中,她要将这把爱心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最后生再齐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