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设计理念]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本文的教学过程,教师力争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努力以文本为依托,围绕文本和照片,在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展开深层对话,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用心灵去触动心灵”。通过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从字里行间品味对“渴望读书”的“感动”,感受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同时努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大量的背景资料,再加上恰当使用多媒体,揣摩大眼睛的独特魅力,感受贫困地区儿童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和在重重困难中坚强求学的意志,最终让学生对文本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克服困难读书的坚强意志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
  3.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机会和条件、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坚强意志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
  2.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ppt]:希望工程的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查找关于“大眼睛”的资料,了解“希望工程的情况,了解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一些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外查找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了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苏明娟。还知道了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是在1992年由《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拍摄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记者解海龙一起走进大别山去了解山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二、品读“大眼睛”的内涵
 1. 默读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一说照片的来历?
    (引导学生说出这张照片从哪里拍到的?山里的孩子上学条件是怎样的?等等。)
 2. 再读课文,并谈谈当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这样拍到的以后,你对小姑娘的这双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吗?能否描述一下?(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双大眼睛的。)
  学生谈感受,读句子。师:能给蜿蜒换一个词吗?(崎岖、弯弯曲曲、狭窄……)师:这段话中出现了因为,那就应该有——“所以”。谁能用上“因为”、“所以”,再来说说这段话。
  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学生谈感受,读句子。
你是一种什么心情?你能读出来吗?
  3.请同学读这几句话。
们对读书的渴望,用“____”画下来。3.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1) 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