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之二

2019-11-2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幻灯1、2)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照片中的眼睛吗?(充满幸福、欢乐……)
   2、(放幻灯:“大眼睛”)你怎样来形容这张照片中的眼睛?
     (学生谈想法或体会:明亮的、专注的、水汪汪的、渴望的、忧郁的……)
   3、的确,这是不寻常的照片,作者看到这张照片也想到了很多,让我们来读课文。
     (由眼睛导入,可紧扣本单元主题,也可形成强烈地对比,让学生从情感上首先体会两种眼神的不同,在心中留下一个疑问。)
  二、理解体会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麽?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作者怎么想的,谁来朗读第一段?(学生朗读)
    (3)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谈体会)
    (4)想到这些,你是一种什么心情?你能读出来吗?(学生个别朗读,配乐朗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这样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会让自己产生什么联想,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到共鸣,同时在此指导学生朗读。)
   2、这样一张照片,为什么能让我们、让作者这样感动,由此联想到这么多呢?让我们从第一段中了解一下这张照片的来历和背景吧!
    (1)默读第一段。
    (2)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一说照片的来历?
      (学生说。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出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大眼睛”是在什麽情况下上学的?
    (4)你还知道哪些失学儿童的故事?讲一讲。(学生交流)
    (5)老师这里也有几张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放幻灯:贫困儿童照片)
    (6)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在此处,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照片的背景,对背景知识的批注和补充,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课后“金钥匙”的要求得以体现。同时,这些令人为之感动的、真实的照片和老师所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了解了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和条件,使他们从心底同情这些孩子们。)
   3、这些贫困儿童的境况和“大眼睛”一样,让人同情,让人感动,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和“大眼睛”一样的强烈。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许许多多濒临失学的贫困儿童都有的,“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大家一起来读第5、6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
    (2)社会上的单位、团体、个人给予这些孩子无私帮助和关怀。请大家看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的镜头。(放幻灯)
      (学生和那些失学的孩子们感受了同样的关爱和温暖,感受爱心的可贵。)
   4、“大眼睛”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爱心,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让我们来看一看“希望工程”开展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吧!
    (1)请大家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文中的数字。
    (2)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学生说)
      (在这里,通过前面的体会和理解,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这些数据的含义。但要将文章的主题和精神在这里得到总结和升华,需要学生通过相互补充来完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