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收集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吧!渴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才漂亮,齐读课题
师:看,就是这双大眼睛。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生:她叫苏明娟。
师:观察照片,你想用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她的眼睛呢?
(经验性问题:学生能根据自己平时经验积累到的词语进行描述和形容,有益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词语的应用。)
生:清澈 生:大大的
生:美丽 生:乌黑透亮
师:大家都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描述了你眼中的大眼睛,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前,同学们都作了充分的预习,在读课文之前,在生字和词语方面,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经验性问题:小学中年级孩子已经可以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自学书上的生字了,根据以往教学中学生积累的识字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进行汇报,也为高年级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生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事实性问题: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事件进行汇报,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培养的能力的重点,让学生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掌握和巩固概括文章的方法。)
生:讲了有一个摄影爱好者来到……一张照片
师:你是这样概括的,老师刚才听大家说的时候,发现这个同学和你说的不大一样,我们请他来说一说。
生:文章介绍了一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并由这张照片展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恶劣的条件下对读书的渴望。
师:真不错,同学们,简单的概括有别于复述,通过什么,明白了什么,或者通过什么,展示了什么,这些语句都是概括文章内容的好法宝。
三、学习课文,品读“大眼睛”内涵
俗话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请同学们再一次阅读课文,看看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学生划出相关的语句)
(事实性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全文围绕着一张曾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展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事实性问题”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成为了贯穿全文的关键问题。用它直接牵出文章的最亮点,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3、汇报交流
生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
师: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看到小姑娘在清晨艰难的行走
师:但是这并不是一段短途啊,有多远?
生:每天跋涉30里路
师:在现实生活中,你曾走过30里路吗?
(此问题和上一问题都是经验性问题,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感受到这些孩子每天跋涉这样的山路上学的确付出了非常多的辛苦,进而对比反思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