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景
透过同学们一双双甜美无比、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想到,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2、(课件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描述。)
3、此时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二、解说背景,导入新课。
1、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 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课件出示照片)
知道她叫什么名子吗?她叫苏明娟,当时只有7岁。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照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呢?
同学们各有各的感受,就是这双眼睛,引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这双眼睛的故事,题目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咱们一起写写吧。想知道文章中是怎样描写这双眼睛的吗?那就打开课本46页,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第一次读书,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算你们完成了任务,如果再能解答自己的疑问,那可就是超额完成任务了。怎么 样?有信心吗?
有了收获就在旁边记下来。遇到生字读音解决不了的,我随时愿意为你们服务。开始吧。
生:读书
师:,这真是个好办法。第一次读书,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算你们完成了任务,如果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读出点收获,那可就是超额完成任务了。怎么 样?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好,请同学们找开课本46页,认真地去读吧。有了收获就在旁边记下来。遇到生字读音解决不了的,我随时愿意为你们服务。开始吧。
二、初读,解决生字新词,初步感知
1、生 读,巡视。学生到黑板上板书难读的词:跋涉、蜿蜒、濒临、崛起)
2、纠正字音、检查朗读情况
师:大家读得特别用心,刚才大家读的过程中,普遍反映这几个词比较难读,咱们一起来读读,
濒临是同学们觉得最难读的一个词,我们再来读读,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濒,在字典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紧靠着,第二种是临近、接近,你觉得在这个句子里应该是哪一种意思?
师:这么难读的词我们都解决了,相信大家一定把课文读通顺了。谁想读一读?那就选择你认为读的最好的段落来读一读吧。
师:能把课文读通顺,说明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第一次读的任务,真不错。不知道你的疑问解决了没有?
师:那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眼睛特点的词语
生:专心、忧郁、渴望
师:第一次读书,我们读通了课文,还弄明白了自己的疑问,看来我们同学很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