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2019-04-18

教学目标:  1、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同学们,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发言)
   是啊,透过同学们一双双甜美无比、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是幸福的、是快乐的。然而,你们知道吗?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地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着。
   2、课件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描述。)  3、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
   二、瞬间凝聚,导入课题。
   1、出示大眼睛照片:1992年,《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在深入大别山考察希望工程时,在这群孩子中间,捕捉到了这样一个镜头,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
    2、观察照片,说一说照片中令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初读感知
  自己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找出描写大眼睛特点的句子,多读几遍。
    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
   1、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2、指名汇报
   (1)第二段:抓住 “专心”“生怕”两个词进行质疑:为什么会那样专心?又为什么会那样害怕?
   指导朗读(读出她的专心和害怕)。
   想象:他还会害怕什么?
  (2)第三段:抓住关键词语“忧郁”(什么时候会忧郁?她为什么会忧郁?我们忧郁吗?)
   抓住关键句“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为什么?)
   相机引出第一段内容:她上学需要跋涉30里蜿蜒的山路,经过一座大水库......(解决生词:蜿蜒、跋涉等)
   指导朗读。
  (3)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
   从此,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便与“希望工程”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