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5分钟)

  1、引入新课:今天一起学习《天净沙·秋思》。请先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2、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3、 “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查看全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设想】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查看全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1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查看全文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篇1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查看全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1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查看全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