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踞式起跑教学设计
课题
1.短跑:蹲踞式起跑 2.游戏:过关斩将重点 难点正确做出各就位、预备、跑的蹲踞式起跑动作蹬地有力,快速起跑。课
的
任
务
1、能了解蹲踞式起跑的意义和动作要领,能按口令做出蹲踞式起跑动作; 2、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指导、乐意重复练习、发扬机智果断的作风、吃苦耐劳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结构
教学内容
运动量组织、教法、要求
时间次数开
始
部
分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上课人数; 2、师生问好,考勤; 3、宣布本节课内容、任务; 4、检查、整理服装; 5、安排见习生。2分组织:如图所示 ○○○○○○○○ ○○○○○○○○ △要求:1.队伍整齐、安静。 2.认真听讲。
准
备
部
分
1、慢跑150—200米 2、徒手操 ①单臂后振 ②扩胸运动 ③体转运动 ④腹背运动 ⑤弓步压腿 ⑥膝绕环 ⑦踝、腕关节活动1分 4分4 × 8拍组织: 1.学生成两路纵队进行慢跑 练习。 2.学生成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站立。如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 1.慢跑时队伍要保持整齐、 安静。 2.做徒手操时动作规范、有 力。基 本 部 分一、蹲踞式起跑 1、“普通”式起跑的方法: 前脚距起跑线一脚至一脚半。后脚距前脚一脚半,两个脚中轴线间隔约15厘米,两手虎口向前与肩同宽撑与起跑线后。 2、起跑的动作要领: 起跑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动作。听到“各就位”口令后,两手撑地,有力的脚放在前面,另一只脚在后面,然后后膝跪在地上,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撑于起跑线后。两手约与肩同宽,两臂伸直,肩微前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下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听到“预备”口令后,平稳抬起臀部,稍高于肩,身体重心前移,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听到“枪声”时,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用力前后摆动,两腿迅速蹬地面。 二、游戏: 过关斩将 游戏方法:①进行跳短绳练习(一次10个);②)在垫上做仰卧起坐3次;③跳过障碍物;④钻过障碍 ;⑤加速跑至折返点后快速跑回队尾。 第一名同学做完全部练习返回终点时 ,第二名同学开始进行第一个练习,以此类推。完成早的队伍获胜。 20分《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精选8篇)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能运用周长的知识确定起跑线。
难点:
理解相邻起跑线的距离与跑道宽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田径比赛吗?回忆一下在运动会田径比赛中,100米比赛和400米比赛的起点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100米比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比赛的运动员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师: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如果400米比赛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外圈跑的路程长,那样不公平,所以外圈的起跑线要向前移一些。
师:那向前移多少呢?(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如何确定起跑线。(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
1、了解跑道结构:
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了解了跑道的结构,你想怎样解决“400米比赛外道的起跑线要向前移多少米”的问题?
《 快速跑——各种突发信号起跑》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教师通过动作示范,语言讲解、动作提示,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跑,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12月第二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第三册
本课内容:
1、快速跑——各种突发信号起跑
2、游戏:传实心球接力赛
三、单元课次
本课是第一课次
本教材共六次课
第一次课:各种突发信号的起跑
第二次课:原地快速高抬腿跑
第三次课:站立式起跑
第四次课:途中跑
第五次课:50米全程跑
第六次课:考核
四、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快速跑。快速跑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比较短的距离。其特点是距离短,而速度快,强度很大。使人体常是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大强度的工作,其生理表现为无氧代谢。本科教材要点是利用多种不同起跑姿势和方向变化及各种突发信号的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练习起跑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感知、判断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灵敏素质。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校是农村校,以外地生源为主,学生的流动性大,而且这一年代学生没有适当的室外活动。因此学生速度、力量、协调性等素质都显得偏差。为此,在教学中不过多强调技术动作。着重培养学生快速起跑和反应速度。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执教者: 邹 艳 湖北省襄樊市大庆路小学
指导者: 朱贵刚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教研室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册教材设计了“确定起跑线”这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圆的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还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例如:我们设计了一张答卷“请你画一个圆并且能够计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请60名学生作答,其中98.3%的学生都能独立并且正确的完成。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60名学生中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这种学习方式。
通过调查我还发现学生对体育活动也很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体育场,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子与什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在“相邻跑道相差多远”这一点上有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