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精选11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动物1-5教案分析(精选2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动物1-5教案分析 篇1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动物6-7教案分析
第六课 金鱼
备课人:
备课时间:.11.02
上课时间:.11.03
备课类型:简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通用12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1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
物)。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
a.爱护小动物(植物),不伤害它们;
b.保护动物(植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
c.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
殖等。蜗牛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头部长有(2对触角),
(眼睛长在长触角的顶端),嘴里长有(齿舌),用(气孔)呼吸、排泄粪便。
3、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昼伏夜出。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没有(听觉)。
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7、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环
带)是蚯蚓的生殖器官,离环带近的是(口),离环带远的是(肛门)。
8、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
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9、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
有六只(脚),运动(爬行),在行走会分泌一种(信息素)。生活在洞穴(土
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的教案(精选6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的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对小班的孩子来说,颜色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他们对其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兴趣。《变色蜗牛》这个小故事,主要描述了小蜗牛吃了不同颜色的食物会变色的一个有趣而奇妙的过程,内容简单有趣,语句具有典型的反复性,十分适合小班的幼儿阅读。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开启幼儿丰富的联想,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认识生活种常见的几种颜色,并能根据颜色大胆联想,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话。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会说短句:小蜗牛吃了,变成了×颜色的蜗牛。
3.愿意参与交流,体验故事情节变化的乐趣。
活动重点:
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会说短句:小蜗牛吃了,变成了×颜色的蜗牛。
活动难点:
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图片、人手一个瓶子做的小蜗牛。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咦,这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出示PPT,初步理解故事,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师:咦,小蜗牛变成什么颜色了?他吃了什么变成绿蜗牛了?
幼儿根据颜色联想讲述,如绿青菜、绿黄瓜等。
师:真有趣,原来他是一只会变色的蜗牛。
师:小蜗牛继续往前爬呀爬呀。咦,小蜗牛又变成什么颜色了?他吃了什么变成黄蜗牛了?
幼儿根据颜色联想讲述,如黄香蕉、黄梨子等。
师:请你们猜一猜,小蜗牛还会吃什么颜色的好东西呢?
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学说短句:小蜗牛吃了,变成了×颜色的蜗牛。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整体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整体分析
一、情况分析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八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学生“模型与解释”的能力,把这一能力
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
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8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共四课:1、探索自然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3、问题银行4、发
现问题宝藏;第二单元《五官兄弟》共2时:1、游乐场2、瓜果交易会;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共2
课:1、寻找秋天2、果实累累的季节;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共3课:1.寻访蚂蚁2.动物怎样过冬3.上夜班
的动物;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共四课:1、探访蚯蚓的家2.蚯蚓的房前屋后 3、蚯蚓的邻居4、落叶到哪里去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液体。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 尝 的方法比较物体。
3.地球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 百分之七十 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地球是一个“气球”,因为地球表面上 百分之百 的面积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
4.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水是 淡水 。
5.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
6.水比油重的试验方式:把油和水混合在杯子里,油浮在水的上面,说明水比油重。
7.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放到油中肯定也是沉的。
8..油、水、洗洁精谁流的更快?试验方法:准备这三种相同量的液体,放在玻璃板上,放的高度要相同,然后倾斜玻璃让它们同时流动,发现水流动最快,洗洁精流动最慢,油流动中速。
9.量筒是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量液体的体积。常用“毫升”(字母表示ml)和“升”(字母表示l)来表示。1升=1000毫升,一个雪碧瓶盖大约能装5毫升水。
10.量筒的使用方法:①量筒必须放平稳。②要平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3)、看清楚每一小格是多少毫升。
1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到、没有形状、会流动的气体。
12.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a、准备大半瓶水,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再把两根吸管插进橡皮泥内,往一只吸管里吹气,发现水从另一只吸管里出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b、把一团纸巾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结果纸没有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